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教育APP”进校园需筑牢“防火墙”
□王琦
文章字数: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教育APP”作为智慧教育的载体,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然而,部分应用存在的商业广告植入、数据安全隐患、强制收费等问题,不仅背离教育初心,更威胁师生权益。珠海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APP”入校管理十条措施的通知》,以制度创新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筑牢安全屏障,其探索为其他地方的“教育APP”治理提供了重要范本。
  “教育APP”的野蛮生长,根源在于准入门槛的模糊性。珠海新规通过“白名单预筛+省级遴选+双审核落地”三级过滤体系,首次将教育部备案平台作为前置审核关卡,实现全国统一安全认证与地方特色需求的有机衔接。这种“全国标准+地方遴选”的模式,既保证了基础合规性,又赋予了地方教育部门因地制宜的筛选权。特别是“3+X”遴选机制,要求同类应用备选不少于3款,通过由教育专家、技术骨干、家长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进行多维度评分,有效破解了单一供应商垄断难题。双重审核制度更将行政监管与学校自主权相结合,确保每款入校的APP都经过专业评估与民主决策,既保障专业评估的权威性,又尊重办学主体的自主选择权。
  教育场景的特殊性,决定了APP必须恪守教育伦理。珠海新规划出三条“高压线”:一是设立商业隔离带,严禁广告推送、游戏链接等资本渗透行为;二是构建收费防火墙,杜绝家委会代收费等变相营利模式;三是破除数据霸权,禁止将APP使用与教学考核强制捆绑。这些规定都直击行业痛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将未成年人信息保护提升至新高度,创新实施“三重授权”机制——采集前需获得监护人明示同意,存储时采用去标识化处理,使用时限定最小必要范围。这种“最小必要”原则,既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也体现了教育治理的人文关怀。
  监管的有效性在于持续性与可追溯性。通过建立“智能监测平台+督导问责制度”的双轮驱动体系,珠海实现了监管模式的三大转变:在时间维度上,形成涵盖准入、运行、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主体维度上,明确“谁引入谁负责”的终身追责机制;在手段维度上,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异常行为实时预警。教育督导部门每季度发布的应用评分排行榜,既倒逼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又为学校选择提供客观参考。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珠海的探索表明,教育科技治理需要构建“三维协同”机制:政府层面完善标准体系与问责框架,学校层面健全选用机制与应急预案,社会层面建立第三方评估与家长监督渠道。这种治理模式既保持技术创新的空间,又守住教育本质的底线。
  珠海通过制度供给、技术赋能、伦理规约的协同创新,为破解“技术赋能”与“教育异化”的悖论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唯有将制度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让“教育APP”真正成为照亮求知之路的明灯,而非侵蚀教育生态的暗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学校应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教育APP”的选用、使用和管理。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教育APP”治理,形成监督合力。当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本质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星辰大海,终将成为现实。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