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文章字数:
编者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挖掘和运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增强实践育人功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提出“行走的思政课”概念,倡导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这说明“活资源”与“行走的思政课”是让思政教育接地气、有温度的关键抓手。各地各校应该因地制宜,创新形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有效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学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思政课不应该只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不只需要知识的浇灌,也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引领和感召,进而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文化引领力。
而“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将思政课教学空间和资源拓展到广阔社会生活中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学生走出校园教室,在社会中开展参观游览、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演出创作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进本领和才干。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相比,“行走的思政课”不仅实现了教学空间从校内到校外的拓展和转移,能从农村城市、田野厂房、纪念场馆等一线场景中获得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同时其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言说、创造,学生能从中获得能力提升与思想锤炼。
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场景中,让党的科学理论真正动了起来、活了起来、立了起来。
红色资源铸魂——增强青少年认同感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可以着力构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可以把红色教育贯穿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融入红色元素,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可以举行研学活动追寻红色记忆,让学生在红色遗址里听介绍、看实物,重温历史、畅谈感想,从心底里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声。让学生氛围式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悟“少年强则国强”。承基因,担大任,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了认同感,将爱党、爱国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统文化培根——促进青少年归属感
传统文化功能的显现如滴水穿石、垒土成塔,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好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从根本上说,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境界,让课堂不再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而是师生共同追寻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脉络,这个过程让思政课堂活了起来,让青少年在真切感悟中体会理论和真理。
学校可以开展社团活动,以思政为内核,开发研学资源,让学生在且行且思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民俗文化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为有文化自信、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学生在学习发展中,会通过周边环境和文化教育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感受,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快乐健康成长。
放眼广阔天地——唤醒学生责任感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
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实践基地,作为自然课、生物课与劳动课的课外“试验田”,将基地学习纳入课后服务内容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验天蓝、水碧、草绿、空气清新的美好,立足办学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政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主题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可以来到田间地头,享受美丽风光,目睹科技种田、机械化耕作的巨大成就,憧憬美丽乡村建设无限前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好载体、好去处。一堂自然教育课程、一场科普讲座、一次野生动植物救助,都是在引导学生探索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教育不仅要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还要培养完美人格,助力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享受生活。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让学生“知与行”并重,身动、心动,更要行动。
感受当代成就——激发学生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学校可以把思政课“搬”进各种展览馆,通过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的探索,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堂”。
学生可以见证从“缺吃”到“好吃”再到“会吃”的变化;见证从大街上一眼望去的“蓝灰黑”,到“五彩斑斓”再到如今的“中国潮牌”惊艳世界;见证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见证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从春节回家一票难求到飞机票、高铁票一键下单,随时随地就能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行走的思政课”能够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连接,是提高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可靠手段。课程展开方式灵活,用历史的遗迹、真实的场景、可敬的人物呈现真理的魅力,调动起“互联网原住民”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感官体验和理论思辨相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挖掘和运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增强实践育人功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提出“行走的思政课”概念,倡导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这说明“活资源”与“行走的思政课”是让思政教育接地气、有温度的关键抓手。各地各校应该因地制宜,创新形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有效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学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思政课不应该只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不只需要知识的浇灌,也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引领和感召,进而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文化引领力。
而“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将思政课教学空间和资源拓展到广阔社会生活中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学生走出校园教室,在社会中开展参观游览、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演出创作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进本领和才干。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相比,“行走的思政课”不仅实现了教学空间从校内到校外的拓展和转移,能从农村城市、田野厂房、纪念场馆等一线场景中获得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同时其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言说、创造,学生能从中获得能力提升与思想锤炼。
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场景中,让党的科学理论真正动了起来、活了起来、立了起来。
红色资源铸魂——增强青少年认同感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可以着力构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可以把红色教育贯穿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融入红色元素,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可以举行研学活动追寻红色记忆,让学生在红色遗址里听介绍、看实物,重温历史、畅谈感想,从心底里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声。让学生氛围式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悟“少年强则国强”。承基因,担大任,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了认同感,将爱党、爱国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统文化培根——促进青少年归属感
传统文化功能的显现如滴水穿石、垒土成塔,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好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从根本上说,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境界,让课堂不再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而是师生共同追寻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脉络,这个过程让思政课堂活了起来,让青少年在真切感悟中体会理论和真理。
学校可以开展社团活动,以思政为内核,开发研学资源,让学生在且行且思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民俗文化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为有文化自信、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学生在学习发展中,会通过周边环境和文化教育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感受,浸润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快乐健康成长。
放眼广阔天地——唤醒学生责任感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
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实践基地,作为自然课、生物课与劳动课的课外“试验田”,将基地学习纳入课后服务内容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验天蓝、水碧、草绿、空气清新的美好,立足办学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政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主题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可以来到田间地头,享受美丽风光,目睹科技种田、机械化耕作的巨大成就,憧憬美丽乡村建设无限前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好载体、好去处。一堂自然教育课程、一场科普讲座、一次野生动植物救助,都是在引导学生探索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教育不仅要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还要培养完美人格,助力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享受生活。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让学生“知与行”并重,身动、心动,更要行动。
感受当代成就——激发学生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学校可以把思政课“搬”进各种展览馆,通过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的探索,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堂”。
学生可以见证从“缺吃”到“好吃”再到“会吃”的变化;见证从大街上一眼望去的“蓝灰黑”,到“五彩斑斓”再到如今的“中国潮牌”惊艳世界;见证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见证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从春节回家一票难求到飞机票、高铁票一键下单,随时随地就能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行走的思政课”能够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连接,是提高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可靠手段。课程展开方式灵活,用历史的遗迹、真实的场景、可敬的人物呈现真理的魅力,调动起“互联网原住民”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感官体验和理论思辨相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