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文学笔会
□马珂
文章字数:
  前两天收到一家文学月刊的笔会邀请函,却因工作繁忙无缘参加。笔会是文艺创作者在约定的时间和场合同时进行艺术创作与交流的活动,既是文友们联谊的好时机,更是相互切磋技艺、共促进步的有益聚会。
  首次参加文学笔会,是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1980年代,是个充满激情的纯真年代。一场盛况空前的文学热潮猝不及防地席卷了华夏大地,在城市和乡村遍地开花。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和二弟,也随着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与众多有志青年一道,在故乡轰轰烈烈地闹起文学。
  记得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春季,我们收到县内部文学刊物在高山林场举办文学笔会的邀请函,兴致勃勃地带上手稿和衣物,搭上一辆进林区装运木材的大型货车。货车在盘山公路上冒着浓浓的黑烟奋力行驶,不时发出“轰轰”的加油声。我和二弟坐在露天的货车厢里,一路欣赏着盛开在路旁悬崖上的各种鲜花,内心异常欣喜与激动。笔会安排在林场场部举行,与会的二十多名男女作者均为本县文学青年,且都在地市级报刊上发表过习作。文友们济济一堂,逐个自报家门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在为期三天的笔会中,大家相互交流创作体会,在本县编辑、作家和诗人的指导下修改作品,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最后一天是参观林场一座连着一座的花果山。时值百花齐放的春天,所到之处繁花似锦,白的梨花红的桃花,漫山遍野,真不愧是走进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在故乡,应邀参加湖南省怀化地区文联举办的一次大规模青年文学笔会,也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场景。在那次近百人的集会中,不仅有省、地文学月刊的编辑和作家,还有好几个市县的青年作者。笔会期间除各自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还举办了作家讲座,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在省报主编文学副刊的岁月,是我应邀参加各种文学创作笔会最多的时期。一次以“爱心帮扶”为主题的文学笔会,至今温暖我的心怀。主办方邀请与会者远赴山区农村,并逐一分派到当地每个家庭,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体验中感受山区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困苦,同时用实际行动对他们予以适当的帮助。我被分派到一户张姓大哥的家里。夫妻俩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一双上初中的儿女,仅靠出售田地里出产的农作物和上山砍的毛竹来维持生计及子女的学习费用,生活过得很是艰辛。几天的朝夕相处后,我决定承担起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和张大哥一家建立起了亲近的关系。
  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北京做报纸时应邀去河北廊坊参加的一次文学笔会,见到了从小仰慕的著名作家浩然先生。浓眉大眼加上厚实的嘴唇,是浩然先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谈起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时年68岁的浩然先生开怀大笑,满脸的和蔼与慈祥。
  文学笔会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如同美丽的画卷,每一页都有一抹瑰丽的色彩。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