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坚持“政企校”融合式发展
□顾文革
文章字数: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势严峻且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为人力资源供需的优化指明了方向,而“政企校”融合模式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企校”融合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潜力。
  譬如,霍尔果斯金亿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合作,体现了高校教育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确保了企业能够获得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案例表明,“政企校”融合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
  另外,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与霍尔果斯丝路荣腾物流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展示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对行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社保补贴政策有效地激励了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
  这种政策导向不仅促进了就业,也增强了企业参与“政企校”融合的积极性。政策的支持为“政企校”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要持续推进“政企校”融合发展,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持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积极参与“政企校”融合。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吸纳更多人才,同时支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次,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和招聘计划,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三方之间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政企校”融合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了 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再次,高校应根据企业需求和政策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3+1”分段式教育、工学交替等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和企业员工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政企校”融合模式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动态调整政策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一模式的效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持续发力推进“政企校”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各方沟通与合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还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政企校”融合式发展是促进人力资源供需优化之道,必须坚持政府给力、学校用力、企业助力。要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释放大学生聪明智慧,使大学生学用结合、学有所成,持续补齐学用脱节的短板,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成就感。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