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巧用“五法”读《论语》
□胡忠喜
文章字数: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差异,现代读者在阅读《论语》时往往会感到诸多困惑。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五种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主线贯穿法
  《论语》虽为语录体散文集,但其核心思想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仁义。以仁义为主线贯穿整个阅读过程,能使诸多章节相互关联并最终形成有机整体。
  例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将仁直接阐释为爱人,这是一种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尊重。又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则点明了仁的重要性,表明仁人志士为了坚守仁道,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为政方面,孔子也强调仁政。“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主张治国者要敬业、守信、爱护百姓且不违农时,将仁爱之心推广到国家治理层面。
  顺着仁义这一主线,无论是个人修身、人际交往,还是国家治理等方面,《论语》的哲学思想都能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为读者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脉络支撑。
  主题整合法
  主题整合法是将《论语》中相同主题的章节进行整合阅读。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系统地理解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同一主题的阐述,从而能更加全面地把握其思想精髓。
  关于“孝”的主题,《论语》中有多处提及。例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内心的敬爱。又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句话则进一步指出,孝的关键在于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而非仅仅在形式上尽孝。
  关于“君子”的主题《论语》中也有大量的论述。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这里对比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心态,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示了“君子”的特质。
  通过整合这些章节,读者可以对“孝”和“君子”等主题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相同主题的印象加深和理解。
  人物分类法
  《论语》中记载了众多人物的言行,以人物传记为突破口,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和思想,有助于从个体角度深入理解孔子学说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体现与发展。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孔子曾多次称赞他。例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从颜回的生活状况和孔子的称赞中,我们不难看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这反映出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境界,即不为物质匮乏所动摇,追求内心的仁德之乐。
  子路则是孔子性格最鲜明的弟子,在《论语·公冶长》中,子路的急性子和勇于实践的特点跃然纸上,同时也体现出孔子弟子对其学说的积极践行态度。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分类分析,我们能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丰富对《论语》思想的多元理解,感受儒家弟子们的不同风貌和成长路径。
   注解比较法
  近现代诸多大家都对《论语》进行过注解,如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等人。结合不同版本的注解进行阅读,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剖析《论语》的思想。
  例如,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一句,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释为“学习过程中内心的体悟与实践后的收获之悦”。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则更侧重于字词的精准解释和语句的通俗翻译,使读者先明晰字面意思,再知晓其理。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会从哲学、美学及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性、教育等理念在当代的意义。
  比较不同版本的注解,我们能看到学者们因时代背景、学术专长不同而产生的理解差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原文的丰富内涵,避免了单一注解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深化对《论语》思想的理解。
  联系现实法
  《论语》中的思想虽然跨越千年,但依然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映照与应用。将书中观点与现实结合,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学校学习、职场工作还是日常生活,我们身边的 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同事的高效工作和沟通技巧等长处,同时也应反思他人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失误,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论语·学而》则启示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时常停下脚步,反思自己在工作、交友和学习新知识等方面的行为,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增强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使《论语》从古老的经典变为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智慧宝库。
  综上所述,通过主线贯穿法把握核心要义,主题整合法深化专题理解,人物分类法丰富多元视角,注解比较法拓展思维广度,联系现实法彰显时代价值,我们就能在《论语》的阅读之旅中不断挖掘其思想精华,让这部经典在现代社会持续闪耀智慧之光,为我们的心灵成长、品德修养和生活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