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作文拟题技巧例说
□王淦生
文章字数:
  有道是“题好文一半”,一则好的标题如同一双摄人魂魄的眼睛,可以为一个人的颜值加分不少。在议论文里,一则富有文采、意蕴丰厚的标题,定会让你的作文从众多“……论”“……谈”之类老套的标题中脱颖而出。
  任何能让人眼前一亮、富含意蕴的标题都是作者深思熟虑、仔细推敲的结果。笔者从所读过的优秀作品中选取了一些自认为颇具吸引力的标题,对其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类,总结出作文拟题的几种主要方式,供大家参考。
  化用诗文式
  季羡林先生有一本书——《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书名便是直接援引了苏轼《定风波》中的一句,表达了“直把他乡当故乡”的乐观与旷达。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经典诗文,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或引入话题。
  做标题时可完整引用,例如作文《我见青山多妩媚》便是直接援引辛弃疾《贺新郎》一词中的原句;亦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何以解忧,唯有直面》就是对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的化用;甚至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如《不知足者常乐》这一标题是对老子“知足常乐”一语的逆向思考。
  套用经典式
  经典的文 学 作品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聪明的作者亦善于套用经典作品的标题,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例如时评《孔雀西北飞》便是套用经典古诗《孔雀东南飞》的标题,歌颂了大批离开发达地区支持大西北建设的科技人员,题目亮眼,让人见之难忘。
  近年的优秀高考作文中,也有不少作文套用或化用文学经典的标题,颇具吸睛之效。例如《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便是化用了世界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标题,批评了社会上种种重利益、轻文化的商业行为;《谁动了我的梦想》化用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一书名,分析了人们放弃甚至背弃理想的各种原因。
  形象描绘式
  《中国青年报》上曾经刊出过一篇评论《与死神 拔河》,赞美了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争分夺秒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抢救过来的感人事迹。这篇文章的标题便是采用了形象描绘的方式——不是直白地叙述“与死亡作抗争”,而是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形象地描绘成“与死神拔河”,标题富有画面感和紧张气息。尤其是“拔河”一词更凸显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不懈努力。此类题目化抽象为形象,表达生动,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貌离神合式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标题中三种人看上去并不相干,细读此文才知道,聪明人象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维护者,他们表面上同情奴才的遭遇,实际上是给他们以精神麻醉;傻子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象征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反抗者;奴才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者,象征着那些愚昧无知、不知反抗的病态社会中的小人物。标题将三种貌似不相关的人物罗列在一起,实则“貌离神合”,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状态,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这样的题目促人思考,易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这种“貌离神合”式的标题并不鲜见。例如一篇考场作文的题目是《诗人·明月·黄花》,作者以诗人苏轼、李清照为例,写了苏轼在被贬的困顿岁月中依然诗意地生活,写下了《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绝唱,登上古代咏月诗的巅峰;李清照失去挚爱的丈夫,抛舍心爱的故园,在国仇家恨中以黄花自况,写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声声慢》,揭示了生活中纵有千般辛酸,亦要见到明月、黄花,感悟生活中诗意的道理。
  巧用譬喻式
  有一篇辩证分析读书得与失的杂文《“阶梯”与“滑梯”》,标题中“阶梯”指好的、能促人向上的书籍,“滑梯”指那些可能给人带来不良影响的读物,譬喻形象贴切。
  在学生作文中,运用譬喻的拟题方式也非常普遍,例如《寻找心灵的伊甸园》阐述要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揭示了要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道理。
   提问设疑式
  鲁迅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借“娜拉走后怎样”这一话题,探讨了与妇女解放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标题采用问句,有引起读者思考、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
  以上这些作文拟题方式不过是简单的归纳,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题目类型。只希望学生能从这些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再融入自己的思考,写作时拟出更精彩的标题。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