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高考作文逻辑思维的四种模式
□李雪松 韩丽敏
文章字数:
  高考作文会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基础的逻辑思维学,厘清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
   在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思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句子都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矛盾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我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既要想到好的影响,还要分析坏的因素;既要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还要注意消极不好的东西,这样才能在考场作文中体现思辨性。
  一般情况下,对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大与小、好与坏、多与少、正与反、优与劣、盛与衰、输与赢、成功与失败、文明与野蛮、平凡与伟大、真善美与假丑恶,等等。但在行文过程中,这种关系性思辨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即没有A,就无所谓B。比如“输”与“赢”,没有“输”,也就无所谓“赢”,或者说“赢”是建立在“输”的基础上的。
  例如202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要求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简单的题目中其实就蕴含着一对矛盾体,即“旧”与“新”。众所周知,“旧”与“新”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这里的“旧”指的是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新”,指的是创新,即在时间的淬炼中,愈发显示其活力和价值。考生只要紧紧抓住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文章中就不难进行较好的思辨。
  例如,一考生在行文中将“历久弥新”拆分成“历久”和“弥新”两部分,接着从中华民族文化为什么能够“历久”、为什么能够“弥新”两个层面依次展开论证:中华文化能够“历久”,关键在于其如同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注入能量;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弥新”,关键在于新时代青年的不断传承与创新。
  又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要求围绕“‘体育之效’中强弱转化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仔细审读材料内容和题目我们知道,“体育之效”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命题者主要在考查考生如何看待“强弱”之间的转化,以及怎样进行思辨,才能体现出新时代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能力。
  很明显,“强”与“弱”就是一对实实在在的矛盾统一体,正如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言:“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一段论述,其实就很鲜明地指出了“强”与“弱”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强”也就没有“弱”,没有“弱”也就无所谓“强”;“强”与“弱”之间是相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
   在选择取舍关系中进行思辨
  选择的本质是取舍,取舍的目的是确定。如果我们面对“一是一非、一对一错”这样的关系问题时,就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和客观的立场出发,坚定地作出正确的取舍和选择,绝对不能含糊。否则,你就会犯原则性错误。这种选择取舍思辨关系,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例如,“偏见与关爱”,应该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自卑与自信”应该理解为“自卑不可取,自信才可为”。
  例如,2024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目,其关键词为:“被定义”与“自定义”。显然,这就是一道彻头彻尾的思辨性作文题目,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必须作出相应的选择,从而进行思辨。当然,如果考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内涵,就可以很容易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青春无悔“自定义”,人生无需“被定义”;或者:前行无畏“被定义”,努力做好“自定义”。不过,当“被定义”中肯时,我们不妨诚恳接受,从而更好迈向“自定义”。但无论怎样思辨,考生务必要有所侧重。
  又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要求围绕三个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写一篇颇具启示意义的文章。通读材料,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在选择取舍关系中进行思辨”的思路进行谋篇布局。不难发现,“俗手”貌似合理,但这个下法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所以它不仅是下围棋应该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少出现,甚至不出现;至于“本手和妙手”,无论是下棋,还是做其他工作,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必须从“本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才能一招一个“妙手”,从而打造精彩的人生和灿烂的生活!
  在并列共存关系中进行思辨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以此观之,正因为他们之间彼此都相互离不开,才成就了我们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伟大中华民族。”这段话的表述,实质就是一种具有典型思辨性的“并列共存关系”。这种关系性思辨,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即既有“A”又有“B”,“A”和“B”同时并列共存、缺一不可。比如:求同存异,既要做到“求同”,又要做到“存异”。或者说,既要寻求共同的利益,又要相互尊重或者保留彼此的意见和建议等。
  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试题,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写作能力比较好的考生来说,当看到“可为与有为”这两个关键词语时,他们就能很快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列共存。就可以很容易联系到当前所生活的时代,从而确定“时代正可为,青年应有为”,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做“有为”之人等立意。
  再如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其关键词是:“人与技术、时间”。材料中的“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道出了一个很具有思辨性的话题,或者说一个真理——“科技是把双刃剑。”写作前考生必须明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有利也有弊,用好了才能服务于人类,发展和繁荣人类社会;否则,正如材料所言“我们会成为时间的仆人或者奴隶”。所以,在“人与技术、时间”并存的关系中,要进行深入辩证地思考,才能写出一篇高分或者满分的作文。
  在并非绝对关系中进行思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告诉我们,在认识一些事物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或者胶柱鼓瑟、不知变通。针对这种并非绝对关系性思辨,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思辨。例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枝独放”与“百花齐放”。毋庸置疑,就是在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写作。显然,“一枝独放”与“百花齐放”,二者的关系就属于“并非绝对”的关系。一句诗就证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一枝独放”是“百花齐放”的基础,有了更多的“一枝独放”,“百花齐放”才会“光耀春天”。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