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当前版:03版
大学语文何时不再边缘化
□何勇海
文章字数:
    文章浏览数:25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凌的建议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如今,《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普遍都存在边缘化情况。宁副校长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该课程,有的仅作为选修课设置。有的作为公共必修课,但学分和课时偏少,并集中在一两个学期,限制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渗透和效果提升。
  由于一些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长期轻视,部分大学生的文学素养非常匮乏,表达能力也十分欠缺,以至于写最基础的毕业论文都会错误百出,经常出现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逻辑混乱等问题。有人质疑:我国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必修《大学英语》课程,而《大学语文》课程在部分高校却只是选修甚至不修?不少高校的任课教师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前景表示担忧。
  实际上,以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从宏观层面上说,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高文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与民族文化的兴盛紧密相连。而母语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让《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激活青年学子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因子,高校可谓是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从微观层面而言,如今早已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重理轻文”造成的不良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比如,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有相应水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一些大学生连谋篇布局、取舍素材、组织思想、语言表达都不会,又怎么写出像样的论文?进入职场,若不具备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写作能力也可能会被淘汰;不具备写作、沟通、表达能力,恐怕也当不好新时代的领导干部。
  因此,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规范该课程的教材和大纲,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其育人功能是必要的。准确、从容、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当然,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推进相关的教学改革创新,摒弃陈旧古板的教学方式,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目标的时代性价值,才能让大学语文教育保持生命力。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