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大学语文要“补短”也要“夯基”
□茅亩
文章字数:
  普遍地看,《大学语文》是以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过往和目前使用的《大学语文》教科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教材,内容通常包括我国古代的诗词、散文、戏曲、散曲、小说和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高文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容乐观,甚至很不理想。从实用层面看,近些年不少在读和毕业大学生的语文基础与社会生活要求、工作岗位要求不匹配、不适应。比如,在工作中写报告时,常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字病句以及错误的标点符号,有的人甚至无法独自完成工作所要求的写作内容;从自身文化素养涵育看,《大学语文》的形式和内容虽是以语文、文学为基础,但可以塑造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修为、道德情操、哲学思辨、为人处世等方面。缺少了语文能力,实际上也就少了多方面素养的涵育。大而言之,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利于世界胸怀的培养。
  在此现实背景下,国家有关方面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例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强调学生应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大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不理想,与中学阶段也有关系。很多人在中学阶段就有语文基础不扎实、没打牢的问题。受制于应试教育,一些本应在中学阶段就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内化的文化素养,并没有真正完成,于是学生带着“先天不足”就进入了大学。因此夯实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十分重要。到了大学阶段,高校并不是普遍地在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其教材标准、内容等也缺乏一个整体顶层设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短板。因此,高校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质培养就成了“可有可无”,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凌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虽然大多高校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但相对于同类的大学外语、体育等,学分和课时都偏少,并集中在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和效果很有限。他建议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开设的全覆盖,并做好课程开设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尤其是对大专高职院校、理工科类专业,更要突出强调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对此,教育部都予以积极地回应。并且给出了一系列明确答复,这也可以视为教育部对大学语文教学建设的一个新的系列部署。例如,目前在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类国标中明确提出开设大学语文与写作、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印发意见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将语文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支持高校加强大学语文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等。这些对于改变和重塑大学语文教学的生态与实效,都是必要的。但由于大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育并非只在大学阶段,其前端往往延伸到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因此,大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育,应当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来审视,已关涉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乃至考试制度的改革问题,需要更广视域、更深层次来研究、思考和设计。
  语文能力素养的培育,非一时一日之功,至少应贯穿从中学到大学的全过程。理想的状态可能是,即使未来中学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中学生语文基础的应然培育目标,大学语文教学也应当继续存在下去,只不过它将担负起更高级的育人功能和使命。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