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
文章字数: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引起国内高教界关注。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吉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近期也公布了2024届毕业生深造和就业情况。根据吉林大学2024年12月公布的《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吉林大学2024届毕业生共1795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010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26%;硕士毕业生691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52%;博士毕业生93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22%。男毕业生9474人,女毕业生8482人,男女性别比1.12:1。
深造和就业的比例孰高孰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是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审慎地选择深造或者就业,让想就业的能够尽快就业,不想就业的能够尽快上岸。为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
要把就业规划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开辟出新的赛道。
因此,高校当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起重科学、重创新、敢创造等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他们开阔眼界,树立起大的就业格局观。
要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紧跟时代和科技进步的步伐,致力于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换挡升级、结构的深度调整,各种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纷纷出现,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与时俱进,要顺势而为地加以调整和更新,才能觅得就业商机。
例如,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直播带货、在线教育和自由职业等新型就业形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如,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涵盖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在线教育等众多领域,大学生应当看到数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潜力,通过学习相关技术,迅速进入这一领域,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高校还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意识,把就业需求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要做好分类培训、分类指导的工作。大学生毕业后不管是直接进入就业市场,还是继续深造,最终都是为了就业。但是,不同的就业观念、就业需求需要高校做好不同的供给。对于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学校应当做好信息的搜集、面试的指导、就业供需会的积极搭建、寻企拓岗等工作,使他们想就业、能就业、快就业,用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对于想考研的大学生,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学业辅导、助导,尽量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进行必要的考前指导。
当然,就业规划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因此,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三思而后行,切忌盲目跟风。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各种必要的就业服务保障,完善各种体制机制。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并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作出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画出同心共治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