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山
文章字数:
这半年我常去太乙宫,发现住在这里的人,特别是西安翻译学院的师生,都把进城叫做“下山”。我想,太乙宫街道位于秦岭北麓,远非山上,怎么能把向北走说成下山呢?
今天下午,当我准备“下山”,走在太乙宫镇街上时,瞬间明白了这个叫法的来历。从一路漫坡的街道向下望去,坡下不远处的神禾原及远处的城市,确实尽在眼底。它们似乎都向山的这面倾斜着,犹如谁把秦岭和平原对折后,才刚刚展开,还未及抚平一样。仿佛只要稍微抖动一下,城市的建筑和山上的一切,都会从两边掉进那折痕所在的沟渠里。
我就从这里坐了公交车下山,一路沿着樊川,经杜曲,到韦曲的方向去。在环山路口,上来一对爷孙,坐在了我的后排。我那时正低头看手机,未曾注意他们的样貌。但紧接着这爷孙俩的谈话,让我对他们的样貌充满了好奇。
过包茂高速太乙宫收费站时,小孩儿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路,好奇地问爷爷:“这高速路可以通到哪里?”
爷爷说:“它向南、向北走,哪里都可以去。”
过省结核病院时,小孩儿又问:“这是什么医院?”
爷爷说:“这是结核病院。”
小孩儿问:“这能看什么病?”
爷爷说:“主要看结核病,别的病也能看。”
从一座桥下经过时,小孩儿问:“如果这桥突然‘嗵’的一声塌了咋办?”
爷爷说:“这咋会突然塌了呢。”
“我是说如果,如果嘛!”小孩以一种讨论的语气对爷爷说。
爷爷说:“如果桥塌了,救援的就来了。路被挡住,就不让咱过了。接着120、119那些救援的就都来了。”
每前行一站,小孩儿就问到哪儿了。爷爷细致地给他讲着这一站的下一站是哪里,介绍着附近的标志建筑。
到西江坡时,平地上排着一座一座的大棚,透过一扇扇简易小门,可以看到绿色的藤蔓和躺在藤蔓中间的小瓜,小孩儿看到了问:“这些棚里种的什么?”
爷爷坐了起来,透过车窗,向着大棚洞开的门望去,盯了一会儿说:“可能是西瓜吧,呀,我咋看有点像甜瓜。”
过桃溪堡时,几家店铺门口放着出售的墓碑,小孩儿又问:“这是干什么的?”
爷爷说:“这是墓碑,你在你老爷坟前不是见了吗。”
小孩儿想了想说:“这咋不自己刻,还要买呢?”
爷爷说:“这石头都是从外地买的,咱这儿没有。以前那墓碑都是自己刻的,你老老爷的墓碑就是咱自己刻的,有一天几个放羊的在那里烤火,把墓碑烧炸了。”
小孩儿问:“是谁烧的,咱咋不找他赔呢?”
爷爷说:“咱也不知道是谁烧坏的,不知道找谁。”
小孩儿推测道:“我咋感觉就是××他爷烧的。”很明显,这个××是他的小伙伴。
爷爷说:“那不是的,××他爷那时候还小,他那会儿不放羊。”
到杜曲派出所时,小孩儿对爷爷说:“这是警察局。”
爷爷说:“这叫派出所,不是公安局。”
小孩儿疑惑地问:“这为啥不是警察局,为啥叫派出所?”
爷爷说:“公安局人多,分局人少,派出所人更少。西安市局可能有几百人,咱长安分局有几十人,这派出所最多有十几个人。”
下山的路上,老人细心地回答小孩儿提出的每个问题。听这些回答的结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知识也很有见识的人。我坐在前排,感动于这稚嫩的童声背后认识世界的好奇心,也感动于老人的耐心,更感动于这夏日的午后,萦绕在这辆车厢里祖孙两个朋友般平等的交流氛围,还有已经溢出车厢的浓浓祖孙情谊。虽然到站时我匆匆下车,未能一瞥他们祖孙的样貌,但他们的谈话,却久久地存留在我心里。
我想起二十年以前,当我像这孩子一样大时,曾与外祖母去舅舅家,我也一路都在询问所视之物的内在逻辑。比如人们为什么要把牛拴在门口,牛为什么反刍,等等。我忘记了外祖母当时是如何答我的,只记得她将这经历说给我的家人。家人后来提及此事时,都觉得我那是“太啰里啰嗦”。这或许就是我现在缺乏求索精神的缘由吧?
今天下午,当我准备“下山”,走在太乙宫镇街上时,瞬间明白了这个叫法的来历。从一路漫坡的街道向下望去,坡下不远处的神禾原及远处的城市,确实尽在眼底。它们似乎都向山的这面倾斜着,犹如谁把秦岭和平原对折后,才刚刚展开,还未及抚平一样。仿佛只要稍微抖动一下,城市的建筑和山上的一切,都会从两边掉进那折痕所在的沟渠里。
我就从这里坐了公交车下山,一路沿着樊川,经杜曲,到韦曲的方向去。在环山路口,上来一对爷孙,坐在了我的后排。我那时正低头看手机,未曾注意他们的样貌。但紧接着这爷孙俩的谈话,让我对他们的样貌充满了好奇。
过包茂高速太乙宫收费站时,小孩儿看见了不远处的高速路,好奇地问爷爷:“这高速路可以通到哪里?”
爷爷说:“它向南、向北走,哪里都可以去。”
过省结核病院时,小孩儿又问:“这是什么医院?”
爷爷说:“这是结核病院。”
小孩儿问:“这能看什么病?”
爷爷说:“主要看结核病,别的病也能看。”
从一座桥下经过时,小孩儿问:“如果这桥突然‘嗵’的一声塌了咋办?”
爷爷说:“这咋会突然塌了呢。”
“我是说如果,如果嘛!”小孩以一种讨论的语气对爷爷说。
爷爷说:“如果桥塌了,救援的就来了。路被挡住,就不让咱过了。接着120、119那些救援的就都来了。”
每前行一站,小孩儿就问到哪儿了。爷爷细致地给他讲着这一站的下一站是哪里,介绍着附近的标志建筑。
到西江坡时,平地上排着一座一座的大棚,透过一扇扇简易小门,可以看到绿色的藤蔓和躺在藤蔓中间的小瓜,小孩儿看到了问:“这些棚里种的什么?”
爷爷坐了起来,透过车窗,向着大棚洞开的门望去,盯了一会儿说:“可能是西瓜吧,呀,我咋看有点像甜瓜。”
过桃溪堡时,几家店铺门口放着出售的墓碑,小孩儿又问:“这是干什么的?”
爷爷说:“这是墓碑,你在你老爷坟前不是见了吗。”
小孩儿想了想说:“这咋不自己刻,还要买呢?”
爷爷说:“这石头都是从外地买的,咱这儿没有。以前那墓碑都是自己刻的,你老老爷的墓碑就是咱自己刻的,有一天几个放羊的在那里烤火,把墓碑烧炸了。”
小孩儿问:“是谁烧的,咱咋不找他赔呢?”
爷爷说:“咱也不知道是谁烧坏的,不知道找谁。”
小孩儿推测道:“我咋感觉就是××他爷烧的。”很明显,这个××是他的小伙伴。
爷爷说:“那不是的,××他爷那时候还小,他那会儿不放羊。”
到杜曲派出所时,小孩儿对爷爷说:“这是警察局。”
爷爷说:“这叫派出所,不是公安局。”
小孩儿疑惑地问:“这为啥不是警察局,为啥叫派出所?”
爷爷说:“公安局人多,分局人少,派出所人更少。西安市局可能有几百人,咱长安分局有几十人,这派出所最多有十几个人。”
下山的路上,老人细心地回答小孩儿提出的每个问题。听这些回答的结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知识也很有见识的人。我坐在前排,感动于这稚嫩的童声背后认识世界的好奇心,也感动于老人的耐心,更感动于这夏日的午后,萦绕在这辆车厢里祖孙两个朋友般平等的交流氛围,还有已经溢出车厢的浓浓祖孙情谊。虽然到站时我匆匆下车,未能一瞥他们祖孙的样貌,但他们的谈话,却久久地存留在我心里。
我想起二十年以前,当我像这孩子一样大时,曾与外祖母去舅舅家,我也一路都在询问所视之物的内在逻辑。比如人们为什么要把牛拴在门口,牛为什么反刍,等等。我忘记了外祖母当时是如何答我的,只记得她将这经历说给我的家人。家人后来提及此事时,都觉得我那是“太啰里啰嗦”。这或许就是我现在缺乏求索精神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