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勇气,人类生命的伟大赞歌
—— 读长篇小说《青台镇》有感
文章字数:


   □马乐莹
  作家郑长春花费了十年时间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青台镇》,是为他的故乡而写的。每每到了晚上月光洒下来,身居古都长安的他都能感受到这片故土朝他传来一股厚重的声音,像是提醒着他去完成一件什么事情一样。这是一种使命,更像是一种宿命。文人的命,自古大抵如此。身在古都心在故土的他,花三十年终于悟出了自己要将这块地方的历史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十年生死,只为一书,他曾说:“青台镇,我应该用一生去书写,而我却用十年写出来,心里深感不安……”
  这篇小说的开篇不同于其他作家按照时间顺序的“层层铺垫”,相反的,作者从青台镇的根出发,写青台镇历史的细枝末梢,以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跨越百年时空逆转,描写了张、李两家四代人的爱恨纠葛与乡土生活。
  写一个人的顽强:出身于草根家庭的英雄张青屏,面对地主势力的压迫与不公时,他敢于反抗、爱憎分明,把剥削阶级的敌人踩到脚下。他是草莽英雄,就如同霸王项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对不公重拳出击。不同的是,他没有像项羽那样不肯过江东,他比项羽又多了一份儿不怕磨难和牺牲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英雄总是在看清生活的真面目之后却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的人,在无法拥有充满勇气的时候,不妨想想张青屏的事迹。
  写女性的成长:赵竹菊、张春爱等几个性格迥异、出身不同的女性,她们彼此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爱恨情仇,在犯错的年纪里她们犯尽了错误,不成熟、不懂事,彷徨地走完了前半生,但她们却没有因犯错而放弃自己。她们站起身来向世人展示了属于女性的个性和毅力,像《乱世佳人》之中的斯嘉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身为千金小姐的她并没有哭哭啼啼向命运妥协,而是站在苦难之上狠狠发誓,自己将不会被任何事情击垮,等这一切事情过去后,她将不会挨饿不会让家里的任何人挨饿。《青台镇》的女性角色们也一样,在经历许多磨难和犯错的情况下,坚毅果敢地走下去,走向了成熟。
  世事无常,许多事情变幻莫测,人世间诸事诸物都仿若墙上的斑点,当你注意到它的时候,它便是一个中心圆点,当你转移注意力时,它便只是一个斑点。《青台镇》的封建礼教就像这面墙上的斑点,当你不太注意它的时候,封建礼教就是一层遮羞布,遮住那些以往的陈规陋俗:兄长死后兄弟成了他婚姻的“继承人”,贫困人家互相交换彼此的女儿以 为“ 喜结良缘”……当你注意到它的时候,它又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就算你已经意识到它是一个中心圆点、是“封建陋习”,但你也无力去改变它。作者在展示这一社会现象的同时,又对家庭伦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揭露,一次次撕开人性的丑恶,一遍遍对人类灵魂进行深省发问:世俗如此,便对吗?
  读《青台镇》不仅仅是读到了一本小说,还领略到了文人故事的风骨。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乡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迁。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青台镇的风土人情、社会矛盾、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底层世界。这是一个历史的缩影,以青台镇这个小地方为中心,展现了中国村镇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巨大变化。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从战争创伤到背井离乡,从不堪凌辱到逼良为匪,从军阀混战到天灾人祸,从利益纷争到家族裂变,所有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都浓缩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们如苍生浮游,匆忙地从时空边缘走过,不带走一片云彩。作者通过这些梦幻般的变化叙述,揭示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在动荡年代的深刻演变,以及这些势不可挡的变革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青台镇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传统文化对于他们就像母亲的血液一样深深浸染在他们的身体里,无法选择遗忘,但滚滚的历史车轮无法向后倒去,前进的步伐催促着他们的身体,整个世界在他们面前无限蔓延……他们到底应该往哪里去,不知道?作者通过这些冲突,探讨了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一个文明的延续总是需要创新与前进的,不能停滞不前,不能一味地“守旧”而不“创新”。我们怀念过去、纪念过去,却唯独不能眷恋过去。
  于是,我有了一个思考:今天,我们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文化的发展需要抛弃过去的一切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作者早已在书里将所有的答案告诉了我们。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阅读这部书时,像是做了一场盛大的梦。在这场梦境里我看见了许多:极具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和许多浪漫的诗词歌赋,青台镇巧妙的民俗文化,庙会赶集、民俗歌赋,一首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妙言,织布的妇女们与嬉闹玩耍的儿童们,在梦中我还看见了历史的背叛,现实主义的冷峻覆盖了可歌可泣的生命,人们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不公不断地抨击与不屈。我终于认识到,勇气,唯有勇气才是人类生命伟大的赞歌。面对命运不公和世事沧桑,我们走下去靠的依然是勇气,亘古不变的勇气。在梦中,我仿佛是一个在听父辈讲故事的后生,父辈的身影宽大而又坚硬,他告诉我生命的意义,手指前方说:“这是你人生的道路,你要向前走!”我不禁问:“哪里?”“向前走。”他说。
  梦到此虽已结束,但我依然相信这部作品必将随着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尽漫游。我做过无数次的梦,但唯独这个流泪带笑的梦,一晌贪欢,无法自拔……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