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政课 要让学生身临其境
文章字数:
思政课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大思政”的概念几乎人人熟知,如何把思政课上好是目前每所学校都在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国家统编的思政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纲领性指南,任何一所学校的思政课都要在统编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如果只在教室里按照教材进行理论上的讲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遇到具体的事应该怎么做?那么学生就只是记住了一大堆概念,却不一定能深刻领会这些道理,也不一定能够将理论上的认识践行到行动中。再者,由于教学场域的单一、教学空间的狭小,也难以实现“大思政”的目的。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行为中。所以,思政课不能只以教师在教室里宣讲的道德观点为全部内容,要在统编教材的统领下,走出去、去开放教学场地,根据教学内容找到与内容匹配的、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环境,把课堂搬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这样才能讲好以问题为主线的情境性现场教学,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好思政课。
宁波市开展的移动的思政课就具有借鉴意义。该市整合宁波高校、中小学校和社会资源,邀请高校思政导师、宣讲员、文化研究学者一道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多条思政研学线路,学生们坐上定制红巴士,寻访甬城大地。其中,既有红色革命文化的探寻之旅,又有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之旅,也有新质生产力的探访之旅,让学生们在“行、体、悟、践”中爱听、受用、真信。
思政教育的场地在哪里?在大自然中、在具体的生活场景 中、在 日常生 活的 小事中。所以,思政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仅具有空间上的开放性,而且还具有时间上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场域中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进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会怎么做,进而在知识、情感、信仰和行动上实现知行转化。
思政教育的场地有了,在开放的教学空间里,学生们一定感到新奇,但让学生感到新奇不是目的,让学生“走心”才是关键。
到了新的教学场地,老师立马开讲,不一定能够实现“走心”的目的,可尝试“探究+考察+讲授”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问、去体验、去探寻,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感知后,教师再去讲述。教学模式的适当翻转,更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
思政教育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拓宽思政教育场域,尤为重要。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行为中。所以,思政课不能只以教师在教室里宣讲的道德观点为全部内容,要在统编教材的统领下,走出去、去开放教学场地,根据教学内容找到与内容匹配的、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环境,把课堂搬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这样才能讲好以问题为主线的情境性现场教学,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好思政课。
宁波市开展的移动的思政课就具有借鉴意义。该市整合宁波高校、中小学校和社会资源,邀请高校思政导师、宣讲员、文化研究学者一道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多条思政研学线路,学生们坐上定制红巴士,寻访甬城大地。其中,既有红色革命文化的探寻之旅,又有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之旅,也有新质生产力的探访之旅,让学生们在“行、体、悟、践”中爱听、受用、真信。
思政教育的场地在哪里?在大自然中、在具体的生活场景 中、在 日常生 活的 小事中。所以,思政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仅具有空间上的开放性,而且还具有时间上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场域中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进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会怎么做,进而在知识、情感、信仰和行动上实现知行转化。
思政教育的场地有了,在开放的教学空间里,学生们一定感到新奇,但让学生感到新奇不是目的,让学生“走心”才是关键。
到了新的教学场地,老师立马开讲,不一定能够实现“走心”的目的,可尝试“探究+考察+讲授”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问、去体验、去探寻,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感知后,教师再去讲述。教学模式的适当翻转,更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
思政教育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拓宽思政教育场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