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特写
文章字数:
□邱建农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以吟咏农业生产劳动为题材的诗,反映了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基层开放,因此有很多士大夫和诗人都来自乡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甘苦和情趣有着深切的体验,描写也非常生动贴切。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出身贫寒但刻苦进取,及第后勤于政事,位至秘书监,封庐陵郡开国侯。他非常热爱乡村的风景与生活,体恤农民的困苦,写了不少农事诗,比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十解》《悯旱》等,《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七律诗的表现方式是聚焦式的,对农家在雨中抢插稻秧作了生动的特写。所谓特写,一般指抓住人与事的某些特征,集中、细致地加以刻画、描写。杨万里的诗抓住了插秧劳动的特征,让人物、动作、对话、环境等丰富的因素在流畅的诗句中生动毕现。
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以协作插秧的动作,带出了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抛”“接”“拔”“插”的连贯镜头,展示出一个动感十足的画面。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用一个急迫艰苦的环境,衬托出插秧者的形象:虽然穿着像盔甲一样的斗笠与蓑衣,但是从头上流下的雨水还是浸湿了脖子和肩头。雨是恶劣的天气,象征着摧迫驱赶农夫劳作的压力,也反衬出农夫的辛苦。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画面中出现了声音,意绪发生了转折。有人呼唤插秧者停下来吃早饭,一方面暗示了他们为赶时间,没有吃早饭就下田劳作;一方面暗示了为他们做饭的人可能是不能劳作的父母长辈。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插秧者对送饭者的回答。插秧者只顾低头弯腰插秧,不作回答,但因送饭者叫得急切,不厌其烦,只能告诉他们:秧还没插完,你们先别管我们,赶紧回家喂养小鹅与小鸭。这样的对话镜头,将一个农业家庭的人口结构、农忙时节的劳动分工和家庭的生活气息生动传神地烘托了出来,杨万里对插秧场景的描写,突出了对动作、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对话的表现,这给诗歌注入了戏剧的叙事因素,让一个小场景充满了活跃的气息。他把握了劳动的本然状态,以本真的诗句将其表现了出来。
后人评价杨万里“跳脱洒落,不事修饰,其独到处,善能沿俗人雅”“平易不事修饰,扫弃一切,行吾之素,而得之乐”(清·王礼培《小招隐馆谈艺录》)。但杨万里的“不事修饰”并不是粗头乱服而是自然流畅;杨万里的“沿俗入雅”是用平常口语说出清新雅淡的诗句。《插秧歌》全是白描和口语,无一用典或刻意之句,正是“不事修饰”“沿俗入雅”“自然流畅”“清新淡雅”的典范。之所以能造此境,在于杨万里对事物中的诗意有着独到的感知能力。他的《插秧歌》之所以写得真切生动,与他对农业劳动的观察、体会密不可分。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以吟咏农业生产劳动为题材的诗,反映了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基层开放,因此有很多士大夫和诗人都来自乡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甘苦和情趣有着深切的体验,描写也非常生动贴切。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出身贫寒但刻苦进取,及第后勤于政事,位至秘书监,封庐陵郡开国侯。他非常热爱乡村的风景与生活,体恤农民的困苦,写了不少农事诗,比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十解》《悯旱》等,《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七律诗的表现方式是聚焦式的,对农家在雨中抢插稻秧作了生动的特写。所谓特写,一般指抓住人与事的某些特征,集中、细致地加以刻画、描写。杨万里的诗抓住了插秧劳动的特征,让人物、动作、对话、环境等丰富的因素在流畅的诗句中生动毕现。
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以协作插秧的动作,带出了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抛”“接”“拔”“插”的连贯镜头,展示出一个动感十足的画面。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用一个急迫艰苦的环境,衬托出插秧者的形象:虽然穿着像盔甲一样的斗笠与蓑衣,但是从头上流下的雨水还是浸湿了脖子和肩头。雨是恶劣的天气,象征着摧迫驱赶农夫劳作的压力,也反衬出农夫的辛苦。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画面中出现了声音,意绪发生了转折。有人呼唤插秧者停下来吃早饭,一方面暗示了他们为赶时间,没有吃早饭就下田劳作;一方面暗示了为他们做饭的人可能是不能劳作的父母长辈。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插秧者对送饭者的回答。插秧者只顾低头弯腰插秧,不作回答,但因送饭者叫得急切,不厌其烦,只能告诉他们:秧还没插完,你们先别管我们,赶紧回家喂养小鹅与小鸭。这样的对话镜头,将一个农业家庭的人口结构、农忙时节的劳动分工和家庭的生活气息生动传神地烘托了出来,杨万里对插秧场景的描写,突出了对动作、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对话的表现,这给诗歌注入了戏剧的叙事因素,让一个小场景充满了活跃的气息。他把握了劳动的本然状态,以本真的诗句将其表现了出来。
后人评价杨万里“跳脱洒落,不事修饰,其独到处,善能沿俗人雅”“平易不事修饰,扫弃一切,行吾之素,而得之乐”(清·王礼培《小招隐馆谈艺录》)。但杨万里的“不事修饰”并不是粗头乱服而是自然流畅;杨万里的“沿俗入雅”是用平常口语说出清新雅淡的诗句。《插秧歌》全是白描和口语,无一用典或刻意之句,正是“不事修饰”“沿俗入雅”“自然流畅”“清新淡雅”的典范。之所以能造此境,在于杨万里对事物中的诗意有着独到的感知能力。他的《插秧歌》之所以写得真切生动,与他对农业劳动的观察、体会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