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活用“六字诀”,写好读后感
□张海朋
文章字数: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阅读之后的感受。虽然现阶段的各类考试很少会以“读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考查,但是在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现阶段,读后感无疑是促进学生表情达意、抒情言志,进而进行深度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读后感”之识
  狭义的“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之后,把获得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连缀成文,是心得体会的显性化,是读书笔记的系统化。
  广义的“读后感”,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除了通过传统的读书看报之外,还可以通过观看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认知世界、学习知识,之后把获得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文章,因此有时候“读后感”可以细化包括“观后感”。一字之变,方式上有别,但内涵上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写“读后感”之要
  “读”是基础。只有对文章读通读懂,才能为生发感想奠定基础,如果读者自己对文章尚且一知半解,感想必然肤浅没有深意。倘若读的是议论类作品,一定要清楚作品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体验,想一想受到哪些启发;倘若读的是记叙类作品,务必清楚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品质等,特别是聚焦文中一些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想一想对自己有何触动;倘若读的是散文类作品,务必清楚文章写景抒情、状物言志的精妙,想一想是否有过类似感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感”是重点。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忽视“感”的地位,表面上表现为篇幅太短、字数太少,深层次表现为没有新 意、缺乏深度。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找到引发感想的切入点,没有找准畅谈感想的共情点。要写好一篇读后 感,务必在“感”字上下足功夫。“感”,可以是读文章时产生的某一种触动,可以是从文中学到的某一个知识;可以是弄懂的某个道理,可以是受到的某点启发;可以是书中内容引发的一些思考,也可以是因为书中内容而下定的某个决心。
  不难看到,对于读后感来说,“感”虽然是要重点突出的内容,但如果离开了“读”的内容(即所 读书目或文章),“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换句话说,所有的“感”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前一后、承接递进。
  写“读后感”之效
  实际上,读后感是议论文的雏形。经常练写读后感,不仅能为学写议论文奠定扎实的基础,还能产生以下效应。
  促进深读。经常练写读后感,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思想、艺术手法等,涵养和提升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核心素养。
  促进精思。“感想”的生发、凝练和表达,不仅是思考的过程,更是反思、提炼与创造的过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自己思想、见解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促进写作。坚持写读后感,能倒逼学生把一时一地迸发的阅读灵感及时记录下来,进而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零散灵感系统化,如能持之以恒,必将收获一份硕果。
   写“读后感”之法
  写好读后感,内容上要把握“六字诀”。
  美“题”,即美化题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如果只写“读××有感”会显得过于平淡,可以采用主副“双标题”的形式,对题目进行加工美化,特别是用充满文学色彩的主标题,简要而有诗意地抒写阅读感悟、收获启示等,可让人眼前一亮。如《逆境中的成长之歌——读〈城南旧事〉有感》。
  直“点”,即开篇一般要直接点明交代两方面的基本信息。其一,阅读基本信息,包括所阅书籍文章的名称作者、阅读方式、阅读时间等。其二,阅读整体感受,可用一词或一句概之,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也为下文详细叙述做铺垫。
  巧“引”,“引”是引用原文之意。重点把握两点:一是详引,即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进行直接的、详细的引述;二是略引,即对自己感触不深的部分进行间接的、简略的引述,甚至是 一笔带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详引还是略引,内容篇幅都是相对而言的,且都要有针对性,不宜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
  精“议”,“议”是议论。议论是一篇读后感的主体内容,是促进理解文章内容、深度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有效途径。读后感中的“议”可分为“总议”和“分议”两种:“总议”就是将所引用的内容集中罗列出来,然后统一发表议论;“分议”就是平时所说的夹叙夹议,即一边引用一边议论。
  妙“联”,“联”即立足文章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以及时代,抒写成长感悟,也是一篇读后感的主体。写读后感的目的是记录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获得的经验、领会的道理、感悟的启示。如果能将所发表的议论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时代等紧密联系,不仅能让感悟变得真切自然,还能带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回味和启发。
  善“结”,“结”即总结全文并升华感悟。既可以回应上文、强调中心,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还可以表达决心、抒情言志……需要注意的是,“结”字并非天马行空,一定要脚踏实地,要密切而恰当地回应“读”的内容,使整篇读后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写“读后感”之忌
  内容上,忌大段复述。不少学生写读后感,首先是进行大段的摘录或复述,然后再简单地写上一点体会和感想,如此重“读”轻“感”,必然致使写出来的读后感本末倒置。
  形式上,忌一板一眼。“六字诀”虽然涵盖性较高、操作性较强,但在实践中也应活学活用,因文而异、因感而异。
  感想上,忌没有新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的内容基本相似,但生发之“感”一定要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而新颖的感受,用真情实感来吸引人、感染人。
  只有常读常思、勤写多练,写读后感才会妙笔生花、渐入佳境。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