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是一种风骨
文章字数:
当年,虽然我只是上了师专,算不得佼佼者,但怎么说也是大学。经历几分钟的沮丧后,我就被大学里那种蓬勃的氛围所感染,欣欣然过得忘了今夕何夕。毕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能上大学的只是少数,况且毕业包分配。当光荣的人民教师,吃国家粮,这是祖祖辈辈都祈求的好事。
那时,有高中同学或同学的同学在读本科,节假日的时候时常来师专访友玩耍,从他们故意掀起衣角、走路带风的节奏里,可以感觉到一种无以超越的贵气,甚至说话的嘴角上,也有那么一丝显而易见的优越感。
我感觉到了师专生的卑微。这种卑微潜藏在我的身体里。我努力挣扎,当上了学生会干部,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做家教、练习书法,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祛除寄存在内心的那份卑微。大二开学不久的那个九月,天气有些阴冷,学校通知我们,说与省里的一所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师专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考拿到本科学历。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校园里似乎瞬间倒回炙热的夏天,个个脸上都挂着通透澄明的太阳。就连那些平时散漫的同学,说起这事,也兴奋得唾沫星子都能飞出几丈远。
那时考研还没有那么时兴,对于蛰居地级市的我们来说,这种大志向的渠道远没有在寒苦学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丁点儿印象。师专毕业的同时,就能拿到本科文凭,一举两得。辅导员老师在与大家交流的时候就这样解释。这仿佛给一个身子羸弱、精神萎靡的人,打了一剂鲜红的鸡血。
我参加自考,也许跟辅导员老师煽情般的鼓动有关,但跟风的成分也不少。不是我不上进,而是家里太穷,学校那点生活补助远远不够,每个月月底都只能打一份干饭,舀一点免费的汤水,将就熬过去。于是,我在市内联系了好几个家教,日子过得紧张而匆忙。师专的中文专业是全校的拳头专业,我们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大多与本科是一样的,像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等,都是我们要学的课程。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信心百倍,个个俨然胸有成竹的苏轼,一口气报了三四门自考课程。但我那时由于手头拮据,一门课要几十块,我只好将牙咬了又咬,只报了一门刚学过的美学课程。其实,美学课程大多是抽象的概念,学起来少了诸多乐趣,上课时经常乏得神思如走丢的羊羔,半天找不着线索。不过,自考前一个月,我还是认真浏览了一下内容,大致还能熟悉个五六分。果不其然,成绩下来的时候,这门课程还真够得着及格,算是尝到了学历跨越道路上的第一口甜头。其他同学顺利过关的也不少,有个别下了狠劲的同学一次竟然过了四门课程。自从本科自考的大门在师专打开一丝缝隙,整个校园的风气跟喂了一碗大补鸡汤一般有精神,出去打桌球的少了,晚上打扑克的没了,甚至那些不论刮风下雨都约了去操场上谈恋爱的,也在自考的征程上找到了新的依偎方式。
平庸的日子过得寡淡无味,换种积极的方式,日子便有了后劲。大二结束那年,大部分同学都过了七八门课程,我每次一般只报考一门,随后报考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基本都是临时抱佛脚,考前翻翻书,凭着自己的二两底子毛着胆子就上阵。很奇怪的是,每次成绩一出来,人家都是七八十分,我基本都是六十分出个头,虽有几分欣喜,但更多的是悬吊吊的侥幸。其实这不是我的做派。在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除了小学籍籍无名,我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叫得响名号的,在自考这件学习大事上,我绝不甘于打着擦边球过关。后来每次我报两门课程,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几遍,分数也如立春后的河水,一点点涨了上来。
三年弹指一挥,很快作别师专的艰难时日,毕业后分配到乡村中学。有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虽然不高,但没了衣食之忧,自考的事情就像一只蛰居在内心的鸣蝉,只待时辰一到便要破土而出,发出属于自己时令的第一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一门门专业课程陆续通过,分数高高低低,就像走过一段泥泞的乡间小路时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我分明看见,这些分数背后自己伏案在桌的身影,和悬在头顶上萤火般的灯光。其间,陆续听到有同学开始准备论文答辩,还有同学已经拿到绿色硬壳的本科毕业证书。不知不觉在乡间教书已经三年,我还有五门课程要备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好长时间都没有买到备考教材,心里有些火烧火燎的着急。后来乡下掀起考研风,每年都要考走一两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一件再次改变命运的捷径,我自然也加入了这场人生路上的新角逐。
最终我离开了乡村中学,最后的几门自考课程也没有继续完成,留下了遗憾,但没有留下遗恨。我知道,我后面走过的路途,很多都与自己经历过的自考有关。我时常想,自考不只是自考,还是一种千锤百炼的过程,是一种我就是我的风骨。
那时,有高中同学或同学的同学在读本科,节假日的时候时常来师专访友玩耍,从他们故意掀起衣角、走路带风的节奏里,可以感觉到一种无以超越的贵气,甚至说话的嘴角上,也有那么一丝显而易见的优越感。
我感觉到了师专生的卑微。这种卑微潜藏在我的身体里。我努力挣扎,当上了学生会干部,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做家教、练习书法,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祛除寄存在内心的那份卑微。大二开学不久的那个九月,天气有些阴冷,学校通知我们,说与省里的一所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师专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考拿到本科学历。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校园里似乎瞬间倒回炙热的夏天,个个脸上都挂着通透澄明的太阳。就连那些平时散漫的同学,说起这事,也兴奋得唾沫星子都能飞出几丈远。
那时考研还没有那么时兴,对于蛰居地级市的我们来说,这种大志向的渠道远没有在寒苦学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丁点儿印象。师专毕业的同时,就能拿到本科文凭,一举两得。辅导员老师在与大家交流的时候就这样解释。这仿佛给一个身子羸弱、精神萎靡的人,打了一剂鲜红的鸡血。
我参加自考,也许跟辅导员老师煽情般的鼓动有关,但跟风的成分也不少。不是我不上进,而是家里太穷,学校那点生活补助远远不够,每个月月底都只能打一份干饭,舀一点免费的汤水,将就熬过去。于是,我在市内联系了好几个家教,日子过得紧张而匆忙。师专的中文专业是全校的拳头专业,我们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大多与本科是一样的,像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等,都是我们要学的课程。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信心百倍,个个俨然胸有成竹的苏轼,一口气报了三四门自考课程。但我那时由于手头拮据,一门课要几十块,我只好将牙咬了又咬,只报了一门刚学过的美学课程。其实,美学课程大多是抽象的概念,学起来少了诸多乐趣,上课时经常乏得神思如走丢的羊羔,半天找不着线索。不过,自考前一个月,我还是认真浏览了一下内容,大致还能熟悉个五六分。果不其然,成绩下来的时候,这门课程还真够得着及格,算是尝到了学历跨越道路上的第一口甜头。其他同学顺利过关的也不少,有个别下了狠劲的同学一次竟然过了四门课程。自从本科自考的大门在师专打开一丝缝隙,整个校园的风气跟喂了一碗大补鸡汤一般有精神,出去打桌球的少了,晚上打扑克的没了,甚至那些不论刮风下雨都约了去操场上谈恋爱的,也在自考的征程上找到了新的依偎方式。
平庸的日子过得寡淡无味,换种积极的方式,日子便有了后劲。大二结束那年,大部分同学都过了七八门课程,我每次一般只报考一门,随后报考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基本都是临时抱佛脚,考前翻翻书,凭着自己的二两底子毛着胆子就上阵。很奇怪的是,每次成绩一出来,人家都是七八十分,我基本都是六十分出个头,虽有几分欣喜,但更多的是悬吊吊的侥幸。其实这不是我的做派。在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除了小学籍籍无名,我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叫得响名号的,在自考这件学习大事上,我绝不甘于打着擦边球过关。后来每次我报两门课程,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几遍,分数也如立春后的河水,一点点涨了上来。
三年弹指一挥,很快作别师专的艰难时日,毕业后分配到乡村中学。有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虽然不高,但没了衣食之忧,自考的事情就像一只蛰居在内心的鸣蝉,只待时辰一到便要破土而出,发出属于自己时令的第一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一门门专业课程陆续通过,分数高高低低,就像走过一段泥泞的乡间小路时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我分明看见,这些分数背后自己伏案在桌的身影,和悬在头顶上萤火般的灯光。其间,陆续听到有同学开始准备论文答辩,还有同学已经拿到绿色硬壳的本科毕业证书。不知不觉在乡间教书已经三年,我还有五门课程要备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好长时间都没有买到备考教材,心里有些火烧火燎的着急。后来乡下掀起考研风,每年都要考走一两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一件再次改变命运的捷径,我自然也加入了这场人生路上的新角逐。
最终我离开了乡村中学,最后的几门自考课程也没有继续完成,留下了遗憾,但没有留下遗恨。我知道,我后面走过的路途,很多都与自己经历过的自考有关。我时常想,自考不只是自考,还是一种千锤百炼的过程,是一种我就是我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