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见”字是否表被动?
文章字数:
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是李密的《陈情表》。教材73页第38个注释:“‘所见明知’,明明白白知道的。见,表被动。”乍一看,这里的“见”是表被动。但仔细一想,似乎又不太正确。
从整个句子来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意思是:我的辛酸和苦楚,不仅仅是蜀地的人民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连天地神明也都能明察。这个句子里“见”字是否表被动呢?我认为值得商榷。
如果这里的“见”字当真表被动,那么,句中的“所”字就只能当作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与后面的“见明知”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所见明知”就只能充当宾语,如此一来,这个句子就缺少了谓语,翻译起来不仅很绕,而且很难说得通。
在古汉语中,所字结构主要 有以下 几种 形式 :(1)“所+动(多为及物动词)”结构,如:“皇上有所询问。”(梁启超《谭嗣同》)(2)“所+动+名”结构,如:“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3)“所+形容词”结构,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4)“所+名词(活用为动词)”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5)“所+动+者”结构,如:“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礼记·聘义》)(6)“所+动+代”结构,如:“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7)“所+状+动”结构,如:“所+状+动”结构,如:“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8)“所+介”结构,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蒲松龄《促织》)(9)“所+介+动”结构,如:“吾知所以距子矣。”(《晏子·公输》)而《陈情表》中“所见明知”为“所+见+形+动”结构。
我们可否这样设想,将“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理解为“臣之辛苦,非独(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共)见明知,(又)实(为)皇天后土所共鉴”呢?倘若这种补充和语序的调整说得通,我们就可以把“见 ”理 解为“ 察知 ”,以“(共)见”和“明知”来强调突出李密的真情哀求,所言非虚。
倘若将原句看成是省略了“为”字的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则该句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共)见明知”上,即我反复陈述的当前这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并没有半点儿假话,而是字字血泪,句句肺腑——不仅蜀地的百姓和二州的长官心知肚明,天地神明也都清楚明白。如此理解,不仅巧妙化解了注释中“见”字的尴尬,而且更为契合《陈情表》凄婉哀告的言说方式,更能凸显李密《陈情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无尽奥妙。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中“所见明知”并不是常见的“所”字结构,其中的“见”不是表被动,而应该理解为动词“察知”。“所”字应当与句中省略的“为”一起,构成“为……所……”结构,以表示被动。
从整个句子来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意思是:我的辛酸和苦楚,不仅仅是蜀地的人民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连天地神明也都能明察。这个句子里“见”字是否表被动呢?我认为值得商榷。
如果这里的“见”字当真表被动,那么,句中的“所”字就只能当作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与后面的“见明知”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所见明知”就只能充当宾语,如此一来,这个句子就缺少了谓语,翻译起来不仅很绕,而且很难说得通。
在古汉语中,所字结构主要 有以下 几种 形式 :(1)“所+动(多为及物动词)”结构,如:“皇上有所询问。”(梁启超《谭嗣同》)(2)“所+动+名”结构,如:“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3)“所+形容词”结构,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4)“所+名词(活用为动词)”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5)“所+动+者”结构,如:“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礼记·聘义》)(6)“所+动+代”结构,如:“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7)“所+状+动”结构,如:“所+状+动”结构,如:“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8)“所+介”结构,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蒲松龄《促织》)(9)“所+介+动”结构,如:“吾知所以距子矣。”(《晏子·公输》)而《陈情表》中“所见明知”为“所+见+形+动”结构。
我们可否这样设想,将“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理解为“臣之辛苦,非独(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共)见明知,(又)实(为)皇天后土所共鉴”呢?倘若这种补充和语序的调整说得通,我们就可以把“见 ”理 解为“ 察知 ”,以“(共)见”和“明知”来强调突出李密的真情哀求,所言非虚。
倘若将原句看成是省略了“为”字的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则该句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共)见明知”上,即我反复陈述的当前这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并没有半点儿假话,而是字字血泪,句句肺腑——不仅蜀地的百姓和二州的长官心知肚明,天地神明也都清楚明白。如此理解,不仅巧妙化解了注释中“见”字的尴尬,而且更为契合《陈情表》凄婉哀告的言说方式,更能凸显李密《陈情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无尽奥妙。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中“所见明知”并不是常见的“所”字结构,其中的“见”不是表被动,而应该理解为动词“察知”。“所”字应当与句中省略的“为”一起,构成“为……所……”结构,以表示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