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文章字数: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我们增长见识、涵养品格、提升气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虽然不难,但也要讲求方法和技巧,便捷高效的读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也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读书方法,其中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诸葛亮是一位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传奇人物。他一生热爱读书,也善于读书。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旨在从全局上把握书本内容,提纲挈领地领悟书本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不必囿于微末细节。
仔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种先主后次的层次阅读法。读书时先通览全篇,再快速、精准地判断内容上的主次先后,然后根据顺序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而不是不分主次,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精读细读。诸葛亮凭借这种读书法,得以遍观群书,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和诸葛亮的略读法不同,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主张“八面受敌”的精读法,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的读书方法。《寓简》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即强调每次读书时要专攻一个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多次把书读懂、读深、读透。
苏轼引用《孙子兵法》中“八面受敌”的军事术语,把读书比喻成行兵作战,主张“我专而敌分”,即“八面受敌”时,不可贸然同时出击,应整顿、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敌人,这不失为一种精妙的读书方法。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读书时尤其注重知行合一,他创造了“万里行路”读书法。在明代董其昌的《画决》中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正是这句名言的忠实追随者和践行者。据《清朝艺苑》记载:“亭林先生(指顾炎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他这种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顾炎武通过游学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大胆对书中的一些陈旧知识提出质疑,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十分科学的,是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不仅在艺术领域造诣高深,在读书技巧上也颇有见地,他创造了“求精求当”读书法。郑板桥说过,“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他认为读书要“求精”和“求当”。“求精”是指要有选择性地去读书,不能“拾得篮中就是菜”,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乱读一气,这样会浪费读书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应当挑选一些好书、精品书去读。“求当”就是要读一些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书籍。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多读书,但他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前提,多读的内容也应当从精读中拓展延伸而来。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因此,读书宜早不宜迟。跟随古人的脚步,手捧一卷好书,细品一盏香茗,给心灵一瓣幽香,留岁月一份清浅。
诸葛亮是一位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传奇人物。他一生热爱读书,也善于读书。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旨在从全局上把握书本内容,提纲挈领地领悟书本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不必囿于微末细节。
仔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种先主后次的层次阅读法。读书时先通览全篇,再快速、精准地判断内容上的主次先后,然后根据顺序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而不是不分主次,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精读细读。诸葛亮凭借这种读书法,得以遍观群书,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和诸葛亮的略读法不同,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主张“八面受敌”的精读法,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的读书方法。《寓简》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即强调每次读书时要专攻一个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多次把书读懂、读深、读透。
苏轼引用《孙子兵法》中“八面受敌”的军事术语,把读书比喻成行兵作战,主张“我专而敌分”,即“八面受敌”时,不可贸然同时出击,应整顿、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敌人,这不失为一种精妙的读书方法。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读书时尤其注重知行合一,他创造了“万里行路”读书法。在明代董其昌的《画决》中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正是这句名言的忠实追随者和践行者。据《清朝艺苑》记载:“亭林先生(指顾炎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他这种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顾炎武通过游学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大胆对书中的一些陈旧知识提出质疑,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十分科学的,是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不仅在艺术领域造诣高深,在读书技巧上也颇有见地,他创造了“求精求当”读书法。郑板桥说过,“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他认为读书要“求精”和“求当”。“求精”是指要有选择性地去读书,不能“拾得篮中就是菜”,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乱读一气,这样会浪费读书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应当挑选一些好书、精品书去读。“求当”就是要读一些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书籍。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多读书,但他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前提,多读的内容也应当从精读中拓展延伸而来。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因此,读书宜早不宜迟。跟随古人的脚步,手捧一卷好书,细品一盏香茗,给心灵一瓣幽香,留岁月一份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