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引导
文章字数:
编者按
2022年3月25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印发,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通过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思想根基。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道德、讲法治的国家,中国人始终认为“知道德”与“讲法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基础课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处在萌芽和快速形成时期,只有坚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引导,才可能让其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所以首先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抓起。然而,现实中许多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都极度缺乏积极性。究其原因是学校课程过于单调:简单地给小学生讲道理,依靠文字描述抽象的观念,这对学生来说是 一种“不切实 际”的感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地输出知识。
因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扩展并进行合理的优化,但多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应用了文本的案例。同时,这门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受家长和社会重视程度不高,这造成了学生往往只学习书本内容,对其他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改进旧有的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重视。行之有效的改变方式为停止 片面的“填鸭 式”教学,使学生在良性互动中,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优秀人格的塑造。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新课程标准,系统规划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划的背景和实质,理解其意义和过程的变化,使课 堂教 学和 课外 自学相 结合。让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学习。
当今社会信息丰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即可获得大量的信 息。 在新 的时 代背 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与时俱 进,提升教学 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的个人修养。
人 常 说 :“身教胜于言教”,因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将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好示范。
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仍以模仿学习为主,教师是学生除父母外相处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应持有积极的态度、正确 的理想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品德和 操 行,这样才能影响学生,促使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品德。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应“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引导和示范,才能带领学生积极向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新课标的理念反映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诉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还要拓展与新时代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事实上,教材中是有可以进行模拟教学的内容的,例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律》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安排班级值日为一个教学情境,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安排他们进行不同的值日内容,学生在实际值日时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班级人数太多,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一起劳动,如果硬要一起值日就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这时学生就会对值日进行规划,最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定,进而帮助每一个同学提升道德感。
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加强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先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接着获得深刻的情感触动,进而坚定自 身 的 意 志 ,最 终 践 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榜样的宣传,例如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物的事迹。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来讲是其积极精神世界建立的开端。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教育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小学生应认真学习,努力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则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022年3月25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印发,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通过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思想根基。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道德、讲法治的国家,中国人始终认为“知道德”与“讲法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基础课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处在萌芽和快速形成时期,只有坚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引导,才可能让其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所以首先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抓起。然而,现实中许多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都极度缺乏积极性。究其原因是学校课程过于单调:简单地给小学生讲道理,依靠文字描述抽象的观念,这对学生来说是 一种“不切实 际”的感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地输出知识。
因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扩展并进行合理的优化,但多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应用了文本的案例。同时,这门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受家长和社会重视程度不高,这造成了学生往往只学习书本内容,对其他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改进旧有的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重视。行之有效的改变方式为停止 片面的“填鸭 式”教学,使学生在良性互动中,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优秀人格的塑造。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新课程标准,系统规划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划的背景和实质,理解其意义和过程的变化,使课 堂教 学和 课外 自学相 结合。让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学习。
当今社会信息丰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即可获得大量的信 息。 在新 的时 代背 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与时俱 进,提升教学 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的个人修养。
人 常 说 :“身教胜于言教”,因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将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好示范。
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仍以模仿学习为主,教师是学生除父母外相处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应持有积极的态度、正确 的理想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品德和 操 行,这样才能影响学生,促使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品德。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应“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引导和示范,才能带领学生积极向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新课标的理念反映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诉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还要拓展与新时代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事实上,教材中是有可以进行模拟教学的内容的,例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律》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安排班级值日为一个教学情境,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安排他们进行不同的值日内容,学生在实际值日时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班级人数太多,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一起劳动,如果硬要一起值日就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这时学生就会对值日进行规划,最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定,进而帮助每一个同学提升道德感。
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加强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先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接着获得深刻的情感触动,进而坚定自 身 的 意 志 ,最 终 践 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榜样的宣传,例如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物的事迹。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来讲是其积极精神世界建立的开端。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教育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小学生应认真学习,努力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则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