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求职骗局频发,要避免求职“走捷径”
□茅亩
文章字数:
  今年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侦三大队接到辖区某大学毕业生小宋报案称,自己被靳某、于某等人以解决工作为由诈骗21万元。警方调查发现,所谓入职前的流程,均是造假,包括假劳动合同、假公章、假培训老师……目前,该团伙20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落网,已追回1000多万元被骗资金,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据报道,报案人小刘的父母认识了一名“热心人”,声称能花钱找“关系”安排好工作。小刘按照对方安排陆续进行了体检、培训、岗前考试、面试等,“老师拿的卷子就像正常考试,有档案袋、密封条……”她按照要求辞去了原来在医院的临时工作,回家等待正式入职的消息,却迟迟没能入职。再三催促无果后,小刘最终选择报案。
  小刘遭遇求职骗局只是受骗者群体中的一种,而近年来这类案件在不断发生。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从骗术看,主要是打着“正规机构”旗号,在互联网等平台发布安排“好工作”广告,招聘过程全流程造假。对此类不法行为,人社、网信等相关部门守土有责,要依法合力予以打击 ,清朗求职和就业市场。同时,求职人员也要增强防范意识、识别能力,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用人企业官网等正规招考招聘服务平台求职。
  这类诈骗犯罪之所以有市场、有土壤,最主要的不是不法分子有多高明、多新奇的“读心术”,而是利用了一些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处心积虑设置“求职陷阱”,击中了这些人急于找到“好单位”“好工作”的心理软肋。常见的是,中介机构或个人以推荐求职者进知名国企、央企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进行诈骗的套路。结果导致不少求职者徒费精力、财力,有的甚至身陷囹圄、令人唏嘘。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投机取巧,想要“走捷径”“靠关系”,急于求成的求职心理,“成全”了不法分子的诈骗行径。
  毋庸讳言,当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进入体制内或国企、央企等机构、单位成为不少求职者的首选目标。这是一种正常的现实选择,但是任何求职者想进入这些用人机构和单位,都需要经过一个严格、公开的考试选拔的制度流程。随着招考招聘制度设计得越来越完善严密,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越来越强,“走后门”“托关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在公众高度关注求职者切身权益的求职、招考、招聘上,恐怕没有谁敢以身试法、违纪违规。因此,在求职上意图通过歪门邪道走捷径是想当然的,是错误的、危险的,很可能把求职者自己带进钱财受损的境地。
  求职本质上是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匹配过程,要求的是求职者自身的综合实力要过硬。通过正规招考招聘服务平台求职,才是求职的不二法门,也是对求职者的最好保护。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