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如何联?
文章字数:
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校家社三方各自履行教育职责,但是,仅有校家社各自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校家社三方的合作,因而校家社协同育人问题备受重视。但是,由于缺少“联接”校家社三方的责任主体,校家社协同育人犹如一个美好的愿景,一直没有走向深入。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校家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方案》还明确了“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强调教育部门要在政府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
《方案》出台了“教联体”建设将成为近年来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政府层面统筹领导在县域范围内成立“教联体”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让“教联体”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让各教育主体联成一体,还需下很多真功夫。
表面上看,“教联体”是由来自学校、家长及社会教育机构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组织。但是,三方代表组合在一起仅仅是交流及探讨教育问题,难以高质量地“联”成“一体”。如何让“教联体”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呢?还需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三个途径,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协同配合。
“联责任”,需要校家社三方统一育人目标。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目标去培养不同的人,势必产生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在不切实际的要求及盲目攀比中,导致很多孩子失去自信。有了教联体,“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育人目标就会被不断强化。
“联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将主动融入学校教育。该《方案》是由教育、宣传、公安、网信、文化和旅游、科技、市场监管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这十七个部门都是教联体的责任主体。届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文化及科技场馆、企业、街道及社区,都会根据学校教育的需求,主动融入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丰富,必然带来教育格局的提高。
“联空间”,教育不只是校园里的事。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中起着中枢及纽带作用。要想让家庭及社会画好这个以学校为圆心的同心圆,就必须让教育从学校的围墙中走出来,根据教育的需要,把课堂的空间向家庭及社会拓展。届时,家庭及社会都将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空间,教育空间的“联接”是各责任主体必须履行的职责。
“教联体”的成立既是趋势也是必然,但是,各校及各地的教育实际不同,成立什么样的“教联体”?如何“联接”校家社三方?还需以学生成长为目的,在因地制宜中积极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校家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方案》还明确了“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强调教育部门要在政府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
《方案》出台了“教联体”建设将成为近年来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政府层面统筹领导在县域范围内成立“教联体”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让“教联体”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让各教育主体联成一体,还需下很多真功夫。
表面上看,“教联体”是由来自学校、家长及社会教育机构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组织。但是,三方代表组合在一起仅仅是交流及探讨教育问题,难以高质量地“联”成“一体”。如何让“教联体”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呢?还需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三个途径,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协同配合。
“联责任”,需要校家社三方统一育人目标。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目标去培养不同的人,势必产生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在不切实际的要求及盲目攀比中,导致很多孩子失去自信。有了教联体,“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育人目标就会被不断强化。
“联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将主动融入学校教育。该《方案》是由教育、宣传、公安、网信、文化和旅游、科技、市场监管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这十七个部门都是教联体的责任主体。届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文化及科技场馆、企业、街道及社区,都会根据学校教育的需求,主动融入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丰富,必然带来教育格局的提高。
“联空间”,教育不只是校园里的事。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中起着中枢及纽带作用。要想让家庭及社会画好这个以学校为圆心的同心圆,就必须让教育从学校的围墙中走出来,根据教育的需要,把课堂的空间向家庭及社会拓展。届时,家庭及社会都将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空间,教育空间的“联接”是各责任主体必须履行的职责。
“教联体”的成立既是趋势也是必然,但是,各校及各地的教育实际不同,成立什么样的“教联体”?如何“联接”校家社三方?还需以学生成长为目的,在因地制宜中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