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评比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功能
文章字数:
□张建国
有一位担任班主任、任教语文学科的朋友告诉我,他经常定期开展朗读、写字、手抄报等竞赛及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刚开始的一个月左右,学生们很感兴趣,每次都积极参加。然而,随着次数的增多、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发现,部分学生开始对竞赛评比活动似乎热情不再高了,有的甚至表达了不满情绪,如:“每次竞赛评比都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获奖!”“我们再努力也得不到什么奖!”“除了那些竞赛评比项目,还可以有其他的吗?”对此,这位教师朋友有些纠结和苦恼,向我讨教该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何让班级竞赛评比充分发挥激励功能,最大化地引领全体学生自觉快乐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一直保持对参加各种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总是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持续发力、不断前行呢?
首先,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
为了切实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着力打造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绝大多数班主任不仅会积极动员、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竞赛评比,而且会经常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班级竞赛评比活动。事实证明,只要目标明确,加之思路对头,方式方法得当,班级竞赛评比就能够激励全体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班级就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有些班级开展竞赛评比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过于关注竞赛评比的鉴等、评级等功能,眼睛里看到的大多是名列前茅的拔尖学生,疏忽了激励“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些班级进行一月一次的“最优作文”“最佳书写”“最美朗读”等竞赛评比活动,所关注的只是哪些学生得到的评分或等第排在最前面,然后,给予相应的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至于不怎么出色的大多数学生,无论多么尽心尽力,也不论与以前相比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似乎对其鲜有关心。
如此这般,导致在竞赛评比中能够获得“最优”“最佳”“最美”荣誉的少数学生,既觉得高兴、激动,又感到很幸运、“运气好”。而在一次又一次竞赛评比中没有获得荣誉的学生,就会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于是,开始被动参与、消极应付。因此,班主任组织竞赛评比活动,必须有明确的靶向意识,即尽最大的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竞赛评比的积极性,力争“每一个”学生都在努力,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
其次,要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
一是奖励项目要有所增加。除了常用的“最美”“最优”“最佳”以及等级奖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应项目,如“态度认真奖”“特别努力奖”“进步明显奖”等。这样,获得“最美”“最优”“最佳”等“含金量”较高荣誉称号的学生,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退步,曾经获得的荣誉就可能离自己而去;获得了“态度认真奖”“特别努力奖”等荣誉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积极参与竞赛评比活动的快乐,同时觉得只要认准目标努力下去,就有获得“最美”“最优”等荣誉称号的机会与可能;而以前没有努力的学生,也会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因为努力了就会有进步,有进步就会有希望。
二是奖励项目要有所选择。要激励全体学生,就意味着开展竞赛评比不能满足于在朗读、写字等“常规项目”上下功夫,还需要在“自选项目”上做文章。如有的学生朗读、唱歌、绘画等方面确实不怎么样,但打扫卫生又快又干净,或者动手制作的泥塑栩栩如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也能够展示身手、获得荣誉,赢得同学们的尊重,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对学习真的不感兴趣,一到上课就有“瞌睡虫”附体似的,哈欠不断,眼睛变小,一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样子。但一下课,他就浑身是劲,赶忙去捏他的小泥人、小动物。后来,我每月开展一次“自选项目”竞赛评比,他的自选项目自然是泥塑,作品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啧啧称奇。不久,他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课堂上打瞌睡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最后,要及时善后“每一异”情况。
一般情况下,每次竞赛评比活动结束后,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得意洋洋、神气活现,有的则嘟着小嘴,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班主任须做一个有心人,细心捕捉到各种异常情况,灵活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将各种消极因素、不利影响等,转化为脚踏实地、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
一是平时要渗透正确的荣誉观。班主任须有清醒的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引领每一位学生注重过程、注重努力、注重进步、注重成长,不能将荣誉看得太重,不能斤斤计较于荣誉的得失,更不能因为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没有获得荣誉就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二是颁奖仪式后请学生谈感受。每一次竞赛评选后,都应该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颁奖仪式。班主任要让获奖代表用简要的语言谈谈获奖感受,耐心倾听时要敏锐获取重要信息,然后诱导学生们总结获奖的秘诀,力争人人都能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更要重视请未能获奖的学生用两三句话说说感想或打算,鼓励他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三是通过个别谈心谈话来化解。每次竞赛评比结束后,少数学生情绪波动是正常也是异常现象,班主任绝不能熟视无睹。如果发现有学生情绪低落,又不便当着全班予以抚慰,班主任就要尽快与他们进行个别谈心谈话,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渴求与愿望,然后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走出低谷,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会。
总之,班主任要始终牢记竞赛评比的根本宗旨,在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及时善后“每一异”情况等方面,不断地实践和创新,着力实现竞赛评比激励功能的最大化。
有一位担任班主任、任教语文学科的朋友告诉我,他经常定期开展朗读、写字、手抄报等竞赛及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刚开始的一个月左右,学生们很感兴趣,每次都积极参加。然而,随着次数的增多、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发现,部分学生开始对竞赛评比活动似乎热情不再高了,有的甚至表达了不满情绪,如:“每次竞赛评比都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获奖!”“我们再努力也得不到什么奖!”“除了那些竞赛评比项目,还可以有其他的吗?”对此,这位教师朋友有些纠结和苦恼,向我讨教该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何让班级竞赛评比充分发挥激励功能,最大化地引领全体学生自觉快乐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一直保持对参加各种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总是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持续发力、不断前行呢?
首先,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
为了切实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着力打造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绝大多数班主任不仅会积极动员、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竞赛评比,而且会经常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班级竞赛评比活动。事实证明,只要目标明确,加之思路对头,方式方法得当,班级竞赛评比就能够激励全体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班级就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有些班级开展竞赛评比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过于关注竞赛评比的鉴等、评级等功能,眼睛里看到的大多是名列前茅的拔尖学生,疏忽了激励“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些班级进行一月一次的“最优作文”“最佳书写”“最美朗读”等竞赛评比活动,所关注的只是哪些学生得到的评分或等第排在最前面,然后,给予相应的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至于不怎么出色的大多数学生,无论多么尽心尽力,也不论与以前相比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似乎对其鲜有关心。
如此这般,导致在竞赛评比中能够获得“最优”“最佳”“最美”荣誉的少数学生,既觉得高兴、激动,又感到很幸运、“运气好”。而在一次又一次竞赛评比中没有获得荣誉的学生,就会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于是,开始被动参与、消极应付。因此,班主任组织竞赛评比活动,必须有明确的靶向意识,即尽最大的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竞赛评比的积极性,力争“每一个”学生都在努力,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
其次,要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
一是奖励项目要有所增加。除了常用的“最美”“最优”“最佳”以及等级奖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应项目,如“态度认真奖”“特别努力奖”“进步明显奖”等。这样,获得“最美”“最优”“最佳”等“含金量”较高荣誉称号的学生,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退步,曾经获得的荣誉就可能离自己而去;获得了“态度认真奖”“特别努力奖”等荣誉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积极参与竞赛评比活动的快乐,同时觉得只要认准目标努力下去,就有获得“最美”“最优”等荣誉称号的机会与可能;而以前没有努力的学生,也会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因为努力了就会有进步,有进步就会有希望。
二是奖励项目要有所选择。要激励全体学生,就意味着开展竞赛评比不能满足于在朗读、写字等“常规项目”上下功夫,还需要在“自选项目”上做文章。如有的学生朗读、唱歌、绘画等方面确实不怎么样,但打扫卫生又快又干净,或者动手制作的泥塑栩栩如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也能够展示身手、获得荣誉,赢得同学们的尊重,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对学习真的不感兴趣,一到上课就有“瞌睡虫”附体似的,哈欠不断,眼睛变小,一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样子。但一下课,他就浑身是劲,赶忙去捏他的小泥人、小动物。后来,我每月开展一次“自选项目”竞赛评比,他的自选项目自然是泥塑,作品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啧啧称奇。不久,他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课堂上打瞌睡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最后,要及时善后“每一异”情况。
一般情况下,每次竞赛评比活动结束后,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得意洋洋、神气活现,有的则嘟着小嘴,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班主任须做一个有心人,细心捕捉到各种异常情况,灵活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将各种消极因素、不利影响等,转化为脚踏实地、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
一是平时要渗透正确的荣誉观。班主任须有清醒的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引领每一位学生注重过程、注重努力、注重进步、注重成长,不能将荣誉看得太重,不能斤斤计较于荣誉的得失,更不能因为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没有获得荣誉就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二是颁奖仪式后请学生谈感受。每一次竞赛评选后,都应该举行简朴而又隆重的颁奖仪式。班主任要让获奖代表用简要的语言谈谈获奖感受,耐心倾听时要敏锐获取重要信息,然后诱导学生们总结获奖的秘诀,力争人人都能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更要重视请未能获奖的学生用两三句话说说感想或打算,鼓励他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三是通过个别谈心谈话来化解。每次竞赛评比结束后,少数学生情绪波动是正常也是异常现象,班主任绝不能熟视无睹。如果发现有学生情绪低落,又不便当着全班予以抚慰,班主任就要尽快与他们进行个别谈心谈话,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渴求与愿望,然后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走出低谷,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会。
总之,班主任要始终牢记竞赛评比的根本宗旨,在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及时善后“每一异”情况等方面,不断地实践和创新,着力实现竞赛评比激励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