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用文字和情感的力度刻量时代个体的温度
——读赵凯云长诗《余温》
文章字数:
  在海拔4000米的川西高原上,我收到了赵凯云老师这首2000余行的长诗——《余温》。虽然大脑还因为缺氧而眩晕,但仅仅阅读了几行后,我的情绪就已经被它抓住了,眼泪夺眶而出。旅游结束后,我又重新阅读了这部作品。
  在涉世未深的年纪,尤其是在我最迷茫、最关键的二十岁,读到《余温》这样令人情感共振的作品,不仅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直接重塑了我对生命的理解。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保护在蜜糖罐里,很少能真正触及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公,更不会完全体会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余温》出现在我如此迷茫的二十岁,直接化解了我对前途的困惑,更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文字。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力度和广度,尽管我和作者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显然笔力不及他的万分之一。作者关于细节的把控力令人惊叹,我最喜欢那一句“暮年的天色在母亲的头顶逼近和集结”,仿佛立刻就有了乌云密布的紧迫感;写到疫情下母亲叮嘱的那几句话,我的思绪也立刻穿越回了那个寒冷的,仿佛永远也过不去的冬天,看到了路灯下母亲的脸。我的心跟着被攥紧、揉碎,也被沉重的时代之海淹没了。
  作为注定要肩负起家族兴衰的两代人,儿子崇拜、畏惧,追随着父亲,儿子也永远在尝试着超越父亲,但到了真正超越的那一刻,却只想流泪抱住那个佝偻的身影。即使已经做到最好了,也依然想获得父亲的肯定,在最疲惫的时候渴望着父亲的安慰,两代家族掌舵人所承受的压力,只有彼此之间清楚。最能理解自己的人远去了,连痛苦都只能变得无声。
  这种情感倾诉不只是对父亲的祭奠,更有对命运的控诉和对时代的追怀。我跟着作者见到了不同时代节点下,父辈们的命运走向和人生选择,也看到了作者和他的父亲面对生活压迫时的无助和坚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联想到我的父亲,他是如何在生活中咬牙坚持、顽强前进。很难想象他们背负着怎样的辛苦、隐忍、克制,从不在子女面前抱怨生活的辛酸,偶尔的动怒也是为了我们的前程。
  通读全诗,最精妙的部分在于作者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整个时代的兴衰,这种宏大的历史性叙事风格,我曾在曹谷溪老先生的祭奠革命烈士的长篇叙事诗中领略过。只有经历过极大生命浮沉,又真正战胜了命运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厚重力量和深沉情感的作品,娓娓道来,却又惊天动地,仿佛我也被卷进了那些时代的漩涡中,眼睁睁地看着苦难一件又一件地发生,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
  文字的生命在于经历,作者经过了命运的千锤百炼,但难能可贵的是,在一次次与生活的暗流和南墙对抗之中,他依然表现出了非常人能有的耐力和气节,在无比凶险的命运风浪下,不仅像定海神针一样支撑起了整个家庭,更成为了家乡的骄傲,为后来的族人、子孙们指明方向,努力成为像父亲一样受人尊敬的人。虽然我不是出生在彬州的孩子,但他的思维模式和为人处世的风格也同样改变了我的命运,影响着我的思想和人生。
  短短的两次实习活动,让我了解到赵凯云老师不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更是一位极具领导力的人,他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通过《余温》的阅读,也更向我展示了他的阅历、功底和令人惊叹的语言天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论自己再怎么微小,也要有一颗冲破禁锢,奋力盛开的心;不管命运如何曲折,也要光明、坚韧、执着地努力奔赴。
  这,便是《余温》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
   西安科技大学法学专业 张琼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