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作文审题法
□王淦生
文章字数:
  2024 年的 7道高考作文题,除北京卷两道作文题沿用传统的“材料+命题”模式外,其余5道皆为清一色的材料作文题。可见,材料作文的审题已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作文备考内容。
  下面,针对材料作文题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材料类型,我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概括成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当然,作文审题并非只能运用一种方法,可多种方法联合运用。
   提炼中心法
  “提炼中心”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够准确概括出命题材料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立意精准不易跑偏。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审题立意。
  例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命题材料: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材料向我们呈现了三方面的内容:“嫦娥四号”揭开月背面纱、“天问一号”飞向太空深处、我们亦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三者加以综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主题:不断探索未知是人类的重大使命,每个人都在探索未知世界……尤其不可忽略材料最后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而这种“未知之境”不仅指科技领域,还包括我们陌生的区域、我们人生的短板、我们心目中难以企及的高度……只有突破这些未知领域,我们才能活出自我、活出新意、活出精彩。
  所以,这篇作文可以写大我,亦可写小我;可以写我们国家民族的改革探索和科技进步,亦可写一个人的自我拓展、超越极限……单写航天科技则未免失之偏颇。
  抓关键词法
  很多论述性命题材料中都会包含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承载着命题者对所论述的人、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在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词;抓住这些关键词,我们就找到了提取文章立意的突破口,或直接获得文章立意。
  例如2024年北京卷作文命题材料: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历史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规定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作,写什么?命题材料中其实已经清清楚楚标明——“时间的淬炼”“活力和价值”。
  “时间的淬炼”表现了历史之“久”,“活力和价值”乃是“新”的体现。所以,我们只要从中华经典、杰出思想和民族精神之中择取一种,表现出它们在“时间的淬炼”后显示的“活力和价值”即可。
   由果溯因法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如果遇到了一些“表象性材料”,我们可以从材料中列举的表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这些表象或结果的根本原因,这样就找到了文章的核心立意。
  例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命题材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材料非常简洁,就两句话,前一句话介绍了当前科技发展状况,是后一句问话的基础;后一句话是抛给考生的疑问,意味深长。
  谁都知道知识和疑问是没有穷尽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种辅助工具,它们的功用正是为了对我们深入探究未知提供帮助。
  命题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设置这个问题正是源于这样的背景或原因:不少人认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甚至会取代人类的思考和探索,而这正是一种非常肤浅或慵懒的认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会让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仍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这会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思维和探索的新台阶。找到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就捕捉到了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
  由此及彼法
  写材料作文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带有寓言、童话色彩和富有寓意的材料。或者一些具象性材料,需要我们采用“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法来提取主题,就是由材料中的事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或者由一些具体的生活琐事抽象出具有广谱意义的社会或人生道理,从而提炼出作文的立意。
  例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材料中援引了毛泽东早年对“体育之效”的论述。写作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对体育训练的意义大加论述而不及其余,最多只能算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平庸之作,难以斩获高分。欲求写出新意和深度,审题时就应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由锻炼身体联想到其他方面的发展,由个人联想到集体、国家和民族,在此基础上生发开去,论述穷则思变、由弱变强的道理,才能拓展文章主题的深度和宽度。
   分析关系法
  在材料作文中,有一类材料属于“关系型材料”。即材料中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议论对象,要求考生能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阐述。
  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命题材料: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这段材料,源自“棋理”,目的却是表现“事理”。“本手、妙手、俗手”是材料中三个关键词,如果将三个词语放到“事理”层面加以译读,“本手”指的是规范操作或基本技巧;“妙手”指的是创新手法或神来之笔;“俗手”指的是急功近利或人生败笔。
  从整段材料看,命题者对三个关键词并非“一视同仁”,而是“轻重有别”的。其中,“本手”是主角,“妙手”和“俗手”是配角。“本手”是基础,“妙手”乃是扎实的“本手”基础上的灵光一现。“俗手”则是忽视“本手”但求“妙手”的结果,是急功近利导致的败笔。理顺了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立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