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建设教育强区的“大先生”
文章字数: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精准概括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研人员是教师 的“ 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争做有大志、大德、大智、大范、大爱、大道的“大先生”,推动教育强区建设迈进高质量发展轨道。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大家 之大”,首 在“ 大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人的愿望。作为教研人员,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强国的高度,看待自身的岗位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远大抱负。
我们心中的“大我”是人民教师,我们心中的理想是怀着至诚之心,践行强国之志。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为谁?为了报国强国。唯有如此信念,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才会激发起澎湃的动力和强烈的热情。
陶冶道德情操,争做师生的言行楷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师者的高贵当在师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是一名教育家或优秀教师修养“大德”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作为一名教研人员,我们本质上仍是一名教师,也许算得上是“教师的教师”“先生的先生”。我们经常会深入学校,走访校长、教师和学生,走进课堂观课、议课、评课。我们要想赢得师生的认可与尊重,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一定要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点滴之间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做师生道德修养的楷模,切实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增强育人智慧,做好有效的专业指导
作为教研人员,我们的价值在于专业。要想做好专业的指导与服务,一定要有教育的“大智”。要做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交往,努力占领学科教研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前沿,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加强实践的研究,要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研究教情、学情、考情,掌握各类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需求,调动各类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业务指导,深化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保持躬耕态度,推进教研的传承创新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教育家或优秀教师躬耕教坛的正确态度,是大师应有的“风范”。
学习是教研人员成长与发展的首要条件。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绝不做空想家,而要做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行动者。
教育的真理不在书本里,而在实践中。我们要认真总结教研工作的典型经验,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创新局面。这需要我们在新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怀着虔诚之心,尊重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踏踏实实做事,为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效果而不懈努力。
常怀仁爱之心,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
“仁者爱人”,教育的本质是爱,我们教研人员心中也一定要有“大爱”。我们要深刻领悟教研岗位的神圣使命,常怀仁爱之心,热爱教研工作,一切以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育人能力提升为标准,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学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们要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积极营造民主对话、平等交流的教研氛围,奉献自己的仁爱之心和教育智慧,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于教育行政决策,打造区域特色教研,更好地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拥有博大胸襟,传播强国的文化之道
教育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活”。作为教研人员,我们是“文化人中的文化人”,一定要像总书记期望的那样,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为弘道追求,认真学习和大力 弘扬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努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
不仅 在教育 园地,在生活中,在与他 人交往中,都要坚 持正 确的文 化前 进方向 ,用先 进 的 文 化 武装 自己、感染他人。特别要在本单位和教育系统中,通过读书分享、听课 评课、专题论坛、主题研讨 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教研机构和教育系统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感悟。作为教研人员,我们要对照总书记概括的“教育家精神”,以身边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为榜样,从以上六个方面理性反思自己,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向着总书记提出的方向和标准,不断地学习、实践,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研人员是教师 的“ 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争做有大志、大德、大智、大范、大爱、大道的“大先生”,推动教育强区建设迈进高质量发展轨道。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大家 之大”,首 在“ 大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人的愿望。作为教研人员,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强国的高度,看待自身的岗位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远大抱负。
我们心中的“大我”是人民教师,我们心中的理想是怀着至诚之心,践行强国之志。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为谁?为了报国强国。唯有如此信念,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才会激发起澎湃的动力和强烈的热情。
陶冶道德情操,争做师生的言行楷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师者的高贵当在师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是一名教育家或优秀教师修养“大德”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作为一名教研人员,我们本质上仍是一名教师,也许算得上是“教师的教师”“先生的先生”。我们经常会深入学校,走访校长、教师和学生,走进课堂观课、议课、评课。我们要想赢得师生的认可与尊重,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一定要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点滴之间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做师生道德修养的楷模,切实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增强育人智慧,做好有效的专业指导
作为教研人员,我们的价值在于专业。要想做好专业的指导与服务,一定要有教育的“大智”。要做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交往,努力占领学科教研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前沿,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加强实践的研究,要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研究教情、学情、考情,掌握各类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需求,调动各类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业务指导,深化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保持躬耕态度,推进教研的传承创新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教育家或优秀教师躬耕教坛的正确态度,是大师应有的“风范”。
学习是教研人员成长与发展的首要条件。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绝不做空想家,而要做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行动者。
教育的真理不在书本里,而在实践中。我们要认真总结教研工作的典型经验,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创新局面。这需要我们在新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怀着虔诚之心,尊重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踏踏实实做事,为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效果而不懈努力。
常怀仁爱之心,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
“仁者爱人”,教育的本质是爱,我们教研人员心中也一定要有“大爱”。我们要深刻领悟教研岗位的神圣使命,常怀仁爱之心,热爱教研工作,一切以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育人能力提升为标准,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学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们要虚心向一线教师学习,积极营造民主对话、平等交流的教研氛围,奉献自己的仁爱之心和教育智慧,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于教育行政决策,打造区域特色教研,更好地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拥有博大胸襟,传播强国的文化之道
教育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活”。作为教研人员,我们是“文化人中的文化人”,一定要像总书记期望的那样,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为弘道追求,认真学习和大力 弘扬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努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
不仅 在教育 园地,在生活中,在与他 人交往中,都要坚 持正 确的文 化前 进方向 ,用先 进 的 文 化 武装 自己、感染他人。特别要在本单位和教育系统中,通过读书分享、听课 评课、专题论坛、主题研讨 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教研机构和教育系统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感悟。作为教研人员,我们要对照总书记概括的“教育家精神”,以身边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为榜样,从以上六个方面理性反思自己,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向着总书记提出的方向和标准,不断地学习、实践,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