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行动,让学生假期里“嗨起来”有度
文章字数:
几乎无论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学段,每逢考试一结束,寒假尤其是暑假一到,很多学生仿佛脱了缰绳的野马,都会以“放松”“减压”为名义、理由或借口,忘乎所以地“嗨起来”——高兴玩什么就玩什么,高兴怎么玩就怎么玩,高兴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高兴玩到什么时候就玩到什么时候……
一些家长似乎很是理解,听之任之,不愿过问、不加干涉或不敢多嘴;部分家长焦虑不安,却又手足无措,无可奈何;教师们知道了一些情况,有的可能会友情提醒,有的则只能表示爱莫能助,毕竟学生已经不在学校,是在各自的家庭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眼中,学生不是自己社区的居民,只能由学校管理,让教师教育,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多管闲事”。
然而,很多人忘却了一个应有的常识: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一些学生“放松”过度、“减压”无底,几乎将“安全”抛到了九霄云外,往往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为所欲为,极个别的学生就导致了惨剧、悲剧的发生。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够多,类似的教训也实在是够沉痛、够深刻了。然而,严峻的现实是,假期里总会有极个别家庭和学生,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上演着悲催的惨剧。
如何确保学生能够在假期里正常生活、学习、娱乐,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让“昨天的故事”不再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率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要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学生的假期生活。
学校在期末就应该组织班主任、学科教师精心设计假期活动内容,推荐相关必读书目,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并预约开学后必将综合考查学生假期活动、读书、作业等方面的情况。学生有没有自觉地按时完成,学校可以诚邀家长参与对孩子的监督与引导,发放学生家长每天必须签字证明属实的清单。还应该主动与学生家庭所在社区联系,真诚邀请他们密切关注学生假期中的表现。所有学科的考试一结束,学校、班级有必要隆重举行全校、班级主题活动,可以播放一些假期安全警示片,宣讲假期正常生活、学习常识,请优秀同学介绍善于利用假期完成作业、读书看报、锻炼身体、参加活动的安排、打算和经验等,并要求学生签订相关承诺书。
其次,家庭要宽严相济,从实引领孩子的家庭生活。
当下的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存在着两种倾向——有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甚至严苛,结果孩子的假期生活依然紧张、忙碌、辛苦,身体得不到正常休息,心理得不到有效调整。有的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染上恶习,自由散漫,野蛮生长。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过一个轻松、愉快、充实而又富有意义的假期。家长既要坚持原则,督促、引导、鼓励孩子按时、逐一落实学校、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也要注意给予孩子足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尽量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做做家务,养养花草,到户外运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条件允许,不妨带孩子进行一次长途旅行。
再次,学生要准确定位,落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虽然放假离开了学校,身在家庭,但教师在放假前必须反复强调,假期里也有必要通过适宜的形式友情提醒:学生就是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让学生按时完成“必选动作”,教师可以提供以往或班上优秀学生的假期作息时间表、每日必完成项目清单等,供其他学生参考。当然,假期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志向、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均有所不同,教师、家长等也不必强求一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或改进。需要提醒家长和学生的是,完成作业是学习,读书看报是学习,一些“自选动作”,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庄稼地里干一些农活,喂鸡养鸭放牛羊,或是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常为左邻右舍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同样必须高度重视,不可或缺,马虎不得。
此外,社区要密切关注,巧妙安排“居民”的社区生活。
放假了,学生大多学习、生活、休息在家庭中。对社区来说,学生就应该是本社区内名副其实的居民了。既然是居民,就应该自觉遵守居民公约、社会公德,乐意接受居民、社区的监督,就应该积极为社区、为社会尽一些义务,作一些贡献。学校可建议社区组建假期志愿者服务队,吸收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志愿者服务队可以查看所在社区网吧中有没有学生沉迷其中,如果发现了,除做好一定的记录,应该通知有关家长;如果有学生在做危险性的游戏,必须立即制止……这样,学生在社区、社会中参与一些公益性质的志愿行动,既是服务者、巡视者、督查者,又是被服务者、被巡视者、被督查者,所获得的收益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学校须继续主动作为,善于与家庭、学生、社区等合作、融合与联动,构成清晰、有效的立体网络,能够全方位引领学生假期里正常学习、生活、运动、休整,让“任性”“放纵”等过度、过分、过格的思想和行为彻底“不在场”,做到“嗨起来”有度,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充实而又有趣味、有意义的假期,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奠定坚实基础。
一些家长似乎很是理解,听之任之,不愿过问、不加干涉或不敢多嘴;部分家长焦虑不安,却又手足无措,无可奈何;教师们知道了一些情况,有的可能会友情提醒,有的则只能表示爱莫能助,毕竟学生已经不在学校,是在各自的家庭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眼中,学生不是自己社区的居民,只能由学校管理,让教师教育,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多管闲事”。
然而,很多人忘却了一个应有的常识: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一些学生“放松”过度、“减压”无底,几乎将“安全”抛到了九霄云外,往往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为所欲为,极个别的学生就导致了惨剧、悲剧的发生。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够多,类似的教训也实在是够沉痛、够深刻了。然而,严峻的现实是,假期里总会有极个别家庭和学生,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上演着悲催的惨剧。
如何确保学生能够在假期里正常生活、学习、娱乐,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让“昨天的故事”不再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率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要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学生的假期生活。
学校在期末就应该组织班主任、学科教师精心设计假期活动内容,推荐相关必读书目,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并预约开学后必将综合考查学生假期活动、读书、作业等方面的情况。学生有没有自觉地按时完成,学校可以诚邀家长参与对孩子的监督与引导,发放学生家长每天必须签字证明属实的清单。还应该主动与学生家庭所在社区联系,真诚邀请他们密切关注学生假期中的表现。所有学科的考试一结束,学校、班级有必要隆重举行全校、班级主题活动,可以播放一些假期安全警示片,宣讲假期正常生活、学习常识,请优秀同学介绍善于利用假期完成作业、读书看报、锻炼身体、参加活动的安排、打算和经验等,并要求学生签订相关承诺书。
其次,家庭要宽严相济,从实引领孩子的家庭生活。
当下的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存在着两种倾向——有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甚至严苛,结果孩子的假期生活依然紧张、忙碌、辛苦,身体得不到正常休息,心理得不到有效调整。有的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染上恶习,自由散漫,野蛮生长。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过一个轻松、愉快、充实而又富有意义的假期。家长既要坚持原则,督促、引导、鼓励孩子按时、逐一落实学校、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也要注意给予孩子足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尽量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做做家务,养养花草,到户外运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条件允许,不妨带孩子进行一次长途旅行。
再次,学生要准确定位,落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虽然放假离开了学校,身在家庭,但教师在放假前必须反复强调,假期里也有必要通过适宜的形式友情提醒:学生就是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让学生按时完成“必选动作”,教师可以提供以往或班上优秀学生的假期作息时间表、每日必完成项目清单等,供其他学生参考。当然,假期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志向、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均有所不同,教师、家长等也不必强求一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或改进。需要提醒家长和学生的是,完成作业是学习,读书看报是学习,一些“自选动作”,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庄稼地里干一些农活,喂鸡养鸭放牛羊,或是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常为左邻右舍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同样必须高度重视,不可或缺,马虎不得。
此外,社区要密切关注,巧妙安排“居民”的社区生活。
放假了,学生大多学习、生活、休息在家庭中。对社区来说,学生就应该是本社区内名副其实的居民了。既然是居民,就应该自觉遵守居民公约、社会公德,乐意接受居民、社区的监督,就应该积极为社区、为社会尽一些义务,作一些贡献。学校可建议社区组建假期志愿者服务队,吸收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志愿者服务队可以查看所在社区网吧中有没有学生沉迷其中,如果发现了,除做好一定的记录,应该通知有关家长;如果有学生在做危险性的游戏,必须立即制止……这样,学生在社区、社会中参与一些公益性质的志愿行动,既是服务者、巡视者、督查者,又是被服务者、被巡视者、被督查者,所获得的收益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学校须继续主动作为,善于与家庭、学生、社区等合作、融合与联动,构成清晰、有效的立体网络,能够全方位引领学生假期里正常学习、生活、运动、休整,让“任性”“放纵”等过度、过分、过格的思想和行为彻底“不在场”,做到“嗨起来”有度,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充实而又有趣味、有意义的假期,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