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记,赋能学生创意表达
文章字数:
“循环日记”又称“流动日记”,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教师按照一定的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轮流进行写作,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借鉴,同时教师、家长也可参与批阅评价的一种日记体写作形式。它作为一种训练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另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形成良性竞争,有助于班级整体习作水平的提升。基于以上原因循环日记深受一线语文教师的青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镇小学,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习作教学已成为制约全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瓶颈:一方面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也不善于从周围的生活中观察、发现和思考,提取鲜活、有趣、个性化的习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写作训练体系缺失导致学生缺乏练笔的习惯,写作训练不足,学生难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为走出习作教学这一困境,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在全校39个教学班推行了班级循环日记,经过近两年的尝试与实践,学生习作兴趣、写作水平、写作习惯以及学习竞争意识都有较为明显的改观。两年多来,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重视小组建设,凝聚团队向心力
开学初,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整班学生根据男女性别、个体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分成较为均衡的循环日记小组,每组6—8名成员。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由组合,投票竞选组长,小组成员共同拟定组名、小组宣言、小组公约等,准备日记本,设计日记本封面、卷首语等。通过这些前期的准备,小组团队意识已经形成,全体组员的心已经紧紧团结在了一起。
一个个别致的组名响亮而有意义,日记本的设计充满着诗意而富有童趣,漂亮的插图、别致的组名、押韵的宣言,满载着孩子们对循环日记的期待。
关注学生习作兴趣,尊重个性表达
“循环日记”的实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兴趣,给予学生开放的创作空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循环日记推广初期,老师只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直抒胸臆,不要求过多地考虑文章的章法。规矩少了,孩子们自然就能真情流露,作文源头“活水”自然而来。“吾手写吾心”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孩子们的循环日记本,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书信……一个奇怪的梦、一堂有趣的课、一次愉快的旅行、一盆漂亮的花……都能成为学生笔下最好的写作素材。
搭建交流分享平台,促进整体写作水平提升
由于小组内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次开始写作之前,老师都要求全体成员先学习前一天组员写的循环日记,同时用评语或用修改符号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发现其他成员日记中的优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鉴赏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小果以前写作文总是无话可说,而且满篇都是错别字。循环日记开始后,同伴们在阅读他的日记时,遇到错别字就给他指出,要他改正,而他也在阅读别人日记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一段时间下来,小果的错别字明显减少,日记质量也有所提升。如今,写作对于这个曾经无话可写的孩子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在这种合作交流的探讨过程中,让孩子们个个都成了“作家”,语言的天赋、表达的欲望、观察的敏锐都在日记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班级写作水平的提升。
重视多元评价激励,让习作灵动飞扬
小学生写日记的动机除了为作文考试获高分外,更主要的是来源于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进步的认可。因此,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班级“循环日记本”只有七八本,老师们都有时间细致批阅。批阅时要求教师竭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邀请家长共度共赏学生的循环日记,家长既能读到自己孩子的日记,也能读到其他孩子的日记,更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习作训练中来。真正达到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所说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境界。
多维展示共享佳作,让孩子永葆写作的自信
循环日记的读者群是固定的,他们是班级同学、老师、家长。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展示平台,学校要求各班在文化墙开辟了“今日瞬间播放”“佳作展示园”“明星小作家”等栏目,用来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各班创编了班级文化小报用以刊发评出的周冠军小组、最佳日记、进步之星、最佳评语、最美插画等;每学期学校举办两次班级循环日记展评活动,展评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优秀习作,一方面在学校公众号刊发,另一方面向上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征文活动。两年来,学校有1000余名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当一篇篇习作变成透着墨香的铅字时,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变得更加强劲。
实践证明,循环日记这种让学生全体参与、分组循环、互相阅读、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习作教学模式,的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两年多来,循环日记成了汇集全校学生真情和写作智慧的小河。相信,只要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循环日记定能成为学生提升习作水平的助推剂,孩子们定能从循环日记中收获无穷的写作乐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镇小学,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习作教学已成为制约全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瓶颈:一方面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也不善于从周围的生活中观察、发现和思考,提取鲜活、有趣、个性化的习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写作训练体系缺失导致学生缺乏练笔的习惯,写作训练不足,学生难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为走出习作教学这一困境,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在全校39个教学班推行了班级循环日记,经过近两年的尝试与实践,学生习作兴趣、写作水平、写作习惯以及学习竞争意识都有较为明显的改观。两年多来,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重视小组建设,凝聚团队向心力
开学初,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整班学生根据男女性别、个体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分成较为均衡的循环日记小组,每组6—8名成员。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由组合,投票竞选组长,小组成员共同拟定组名、小组宣言、小组公约等,准备日记本,设计日记本封面、卷首语等。通过这些前期的准备,小组团队意识已经形成,全体组员的心已经紧紧团结在了一起。
一个个别致的组名响亮而有意义,日记本的设计充满着诗意而富有童趣,漂亮的插图、别致的组名、押韵的宣言,满载着孩子们对循环日记的期待。
关注学生习作兴趣,尊重个性表达
“循环日记”的实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兴趣,给予学生开放的创作空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循环日记推广初期,老师只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直抒胸臆,不要求过多地考虑文章的章法。规矩少了,孩子们自然就能真情流露,作文源头“活水”自然而来。“吾手写吾心”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孩子们的循环日记本,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书信……一个奇怪的梦、一堂有趣的课、一次愉快的旅行、一盆漂亮的花……都能成为学生笔下最好的写作素材。
搭建交流分享平台,促进整体写作水平提升
由于小组内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次开始写作之前,老师都要求全体成员先学习前一天组员写的循环日记,同时用评语或用修改符号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发现其他成员日记中的优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鉴赏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小果以前写作文总是无话可说,而且满篇都是错别字。循环日记开始后,同伴们在阅读他的日记时,遇到错别字就给他指出,要他改正,而他也在阅读别人日记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一段时间下来,小果的错别字明显减少,日记质量也有所提升。如今,写作对于这个曾经无话可写的孩子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在这种合作交流的探讨过程中,让孩子们个个都成了“作家”,语言的天赋、表达的欲望、观察的敏锐都在日记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班级写作水平的提升。
重视多元评价激励,让习作灵动飞扬
小学生写日记的动机除了为作文考试获高分外,更主要的是来源于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进步的认可。因此,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班级“循环日记本”只有七八本,老师们都有时间细致批阅。批阅时要求教师竭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邀请家长共度共赏学生的循环日记,家长既能读到自己孩子的日记,也能读到其他孩子的日记,更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习作训练中来。真正达到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所说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境界。
多维展示共享佳作,让孩子永葆写作的自信
循环日记的读者群是固定的,他们是班级同学、老师、家长。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展示平台,学校要求各班在文化墙开辟了“今日瞬间播放”“佳作展示园”“明星小作家”等栏目,用来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各班创编了班级文化小报用以刊发评出的周冠军小组、最佳日记、进步之星、最佳评语、最美插画等;每学期学校举办两次班级循环日记展评活动,展评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优秀习作,一方面在学校公众号刊发,另一方面向上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征文活动。两年来,学校有1000余名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当一篇篇习作变成透着墨香的铅字时,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变得更加强劲。
实践证明,循环日记这种让学生全体参与、分组循环、互相阅读、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习作教学模式,的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两年多来,循环日记成了汇集全校学生真情和写作智慧的小河。相信,只要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循环日记定能成为学生提升习作水平的助推剂,孩子们定能从循环日记中收获无穷的写作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