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联妙趣横生
文章字数: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联是运用对偶的手法来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和丰富社会内容的一种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古代名人巧妙对答,留下的著名对联,令人拍案叫绝。读来诙谐幽默,回味无穷。
相传北宋丞相吕蒙正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对联贴出后,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这副对联是缺字联,就是上下联各缺一字,对联的真正含义就隐含其间,利用空白寓意双关。
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有一次外出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夫出了一句上联后,拉帆快行、扬长而去,这句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纪晓岚马上明白了,那位武夫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以此嘲笑文不如武。纪晓岚苦思冥想之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笛清”“箫和”与“狄青”“萧何”是谐音,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以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这副对联是谐音联,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妙趣丛生。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一天到一寺庙游览,他听说寺里的住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住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一马牢拴。”住持将苏东坡写的对联悬挂于高处,不少文人看了之后都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就是“秃驴”。
有一位苏州商人向唐伯虎请求一副对联,唐伯虎几次婉拒无果,最后只好应承。他提笔写道:“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商人看了,觉得这副对联发财的意味不够浓。唐伯虎见他是个俗人,便又写了一副对联戏弄他:“门前生意,似夏月蚊虫,队伍密集;柜中铜钱,如冬日虱子,越捉越多”。唐伯虎本来是用对联来戏弄商人的,而商人却对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爱不释手、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