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可以语于海
文章字数:
《庄子·秋水》里有句很经典的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是,河伯自恃“泾流之大”“欣然自喜”,却被北海若反唇相讥,称其为“井底之蛙”“夏日之虫”“孤陋寡闻”——北海若的狂狷之气凸显得简直是淋漓尽致了。
一位老师面对一个拒不支持自己工作的家长,有些束手无策,她感慨万千:“叫醒孩子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背后叫不醒的家长。”最后她竟也拿“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为自己的妥协作开脱,就颇有一点“精神胜利法”了。王开东老师也说,他与朋友聊天,偶然间谈起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结果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地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
那么,面对这个“最大的问题”,真的就该以“井蛙不可语于海”做消极对抗吗?
我们知道,人的认知因受时空的限制,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有些家长的认知水平相对来说,可能还处于“井蛙”“夏虫”段位,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然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鄙视他们的“无知”,更不在于嘲笑他们的“庸俗”,作为一个有大情怀、大格局的教育工作者,又多么需要“井蛙可以语于海”的职业操守,果敢地不厌其烦地把这个“最大的问题”解决好呀。
“井蛙”终日深陷于井,没有见到“大海”的浩渺,因此显得目光短浅,但我们不能限制他们“幻想大海”的自由,我们也有义务向其描绘大海的奇妙,从而产生美好的向往,顿然觉醒,生发冲出深渊、奔向光明的欲望——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育的美妙之处就在这儿,教师的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
唤醒一粒种子,禾苗茁壮;唤醒一只“井蛙”,生机焕发……
夏丏尊先生曾经这样说:“教师除了这笨拙的口舌,已没有别的具体的工具了。不用说,理想的教师应当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对于学生,我们要用真心的口舌去感化;而对于家长,我们更应该把真心装到口舌里去,用真诚去打动,用心思去唤醒——虽然“这里面有着教师的悲哀”。
于洁老师是“把真心装到口舌里去”唤醒他人的人。她说,应对家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老师是需要看人下菜的,有时候需要“以毒攻毒”。有一次,一个学生因偷拿了超市的东西,于洁老师将家长请到学校。起初家长气势汹汹,说三道四很不配合。于洁老师话语铿锵,据理力争,反击得那位家长哑口无言。之后,又给家长出了一个选择题:第一,报告公安部门立案调查;第二,报告校长室公开处理、全校检讨;第三,带到超市道歉并赔偿。
一语唤醒“井中蛙”,这个“聪明”的家长显然是选择了“第三”。当家长要求老师一起带孩子去超市道歉的时候,于洁老师断然拒绝。她言出法随:“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例规定,未成年人盗窃,由第一监护人承担责任。”言外之意是用不着老师“大驾光临”的。于是,口服心服的家长只好独自领着孩子去超市道歉、赔偿了。最后,于洁老师又给家长送了个人情:替她们保密,尽量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限度。
这位家长感恩戴德,后来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
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位面对强势的家长而束手无策的老师,是不是也该有些“于洁式”的阳刚之气呢?是不是也该有些“于洁式”的果敢和智慧呢?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误,还无理争三分拒不支持孩子诚恳道歉的时候,是不是也该义正词严地摆出利害关系,唤醒家长的良知呢?
唤醒,需要煞费苦心的交往技巧;唤醒,需要持之以恒的情感投入。
“唤醒”是为了“拯救”,“拯救”是为了“联手”。“上得彼岸”后的“井蛙”见多识广了,认知能力也便提升了,从“只会恨”到“只会爱”,再到“智慧爱”,必然会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力军。
教师,该少一些“井蛙不可语于海”的怨怼,该多一些“井蛙可以语于海”的睿智和操守。
一位老师面对一个拒不支持自己工作的家长,有些束手无策,她感慨万千:“叫醒孩子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背后叫不醒的家长。”最后她竟也拿“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为自己的妥协作开脱,就颇有一点“精神胜利法”了。王开东老师也说,他与朋友聊天,偶然间谈起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结果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地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
那么,面对这个“最大的问题”,真的就该以“井蛙不可语于海”做消极对抗吗?
我们知道,人的认知因受时空的限制,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有些家长的认知水平相对来说,可能还处于“井蛙”“夏虫”段位,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然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鄙视他们的“无知”,更不在于嘲笑他们的“庸俗”,作为一个有大情怀、大格局的教育工作者,又多么需要“井蛙可以语于海”的职业操守,果敢地不厌其烦地把这个“最大的问题”解决好呀。
“井蛙”终日深陷于井,没有见到“大海”的浩渺,因此显得目光短浅,但我们不能限制他们“幻想大海”的自由,我们也有义务向其描绘大海的奇妙,从而产生美好的向往,顿然觉醒,生发冲出深渊、奔向光明的欲望——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育的美妙之处就在这儿,教师的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
唤醒一粒种子,禾苗茁壮;唤醒一只“井蛙”,生机焕发……
夏丏尊先生曾经这样说:“教师除了这笨拙的口舌,已没有别的具体的工具了。不用说,理想的教师应当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对于学生,我们要用真心的口舌去感化;而对于家长,我们更应该把真心装到口舌里去,用真诚去打动,用心思去唤醒——虽然“这里面有着教师的悲哀”。
于洁老师是“把真心装到口舌里去”唤醒他人的人。她说,应对家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老师是需要看人下菜的,有时候需要“以毒攻毒”。有一次,一个学生因偷拿了超市的东西,于洁老师将家长请到学校。起初家长气势汹汹,说三道四很不配合。于洁老师话语铿锵,据理力争,反击得那位家长哑口无言。之后,又给家长出了一个选择题:第一,报告公安部门立案调查;第二,报告校长室公开处理、全校检讨;第三,带到超市道歉并赔偿。
一语唤醒“井中蛙”,这个“聪明”的家长显然是选择了“第三”。当家长要求老师一起带孩子去超市道歉的时候,于洁老师断然拒绝。她言出法随:“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例规定,未成年人盗窃,由第一监护人承担责任。”言外之意是用不着老师“大驾光临”的。于是,口服心服的家长只好独自领着孩子去超市道歉、赔偿了。最后,于洁老师又给家长送了个人情:替她们保密,尽量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限度。
这位家长感恩戴德,后来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
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位面对强势的家长而束手无策的老师,是不是也该有些“于洁式”的阳刚之气呢?是不是也该有些“于洁式”的果敢和智慧呢?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误,还无理争三分拒不支持孩子诚恳道歉的时候,是不是也该义正词严地摆出利害关系,唤醒家长的良知呢?
唤醒,需要煞费苦心的交往技巧;唤醒,需要持之以恒的情感投入。
“唤醒”是为了“拯救”,“拯救”是为了“联手”。“上得彼岸”后的“井蛙”见多识广了,认知能力也便提升了,从“只会恨”到“只会爱”,再到“智慧爱”,必然会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力军。
教师,该少一些“井蛙不可语于海”的怨怼,该多一些“井蛙可以语于海”的睿智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