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对毕业生求职陷阱不能止于提示
□王琦
文章字数: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套,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就业权益。教育部也提示高校毕业生,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严防招聘收费陷阱、严防招聘诈骗陷阱、严防“猫腻”合同陷阱。

  每年的毕业季,大批学生走出校门,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求职之路。然而,这条道路上并不总是充满阳光,不少不法分子正是瞄准了毕业生求职心切、经验不足的特点,设下种种陷阱,诱骗这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教育部最近发布的求职陷阱提示,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旨在提醒广大毕业生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然而,对于求职陷阱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提示的层面。毕业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他们的顺利就业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对于求职陷阱的打击和防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招聘市场的监管力度。非法职业中介、招聘诈骗等陷阱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的缺失和不到位。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招聘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其次,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大对求职陷阱的教育力度。求职陷阱的防范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来培养。高校作为毕业生的摇篮,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专门开设防范求职陷阱的章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对各类陷阱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最后,企业作为招聘的主体,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虚假宣传而误导求职者。同时,在面试和录用过程中,企业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欺诈行为。
  此外,作为毕业生自身,更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自我保护。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招聘信息时,要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所谓的“高薪”“轻松”等诱人字眼。同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为疏忽大意而陷入不利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求职陷阱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教育部提示的四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陷阱形式可能会不断出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的陷阱外,还需要对新兴陷阱保持警惕。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社交媒体、招聘APP等平台进行诈骗活动,毕业生在使用这些平台时,也需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泄露。
  求职陷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毕业生求职陷阱,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提示和警告的层面,更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和防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