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徐州回龙窝
文章字数:
相约很久的一次聚会,成行于春暖花开的一个温馨周末,几个惺惺相惜的文友欢乐相聚在徐州回龙窝。
回龙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回龙窝位于徐州青年路以南,彭城路以东,奎河以北,解放路以西。云龙湖畔,户部山脚下,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百年的市井烟火,悠远的古韵院落,与今天的浪漫文艺、建筑艺术完美结合,昔日“一竖两横三胡同,古树老井旧时光”的回龙窝旧貌换新颜,已成为徐州网红打卡潮流地,形成了徐州城市“可以漫步的街区”中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回龙窝,始建于明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一路走来,繁华至今。灰砖青瓦的阁楼庭院,是典型的徐州传统民居。古老的回龙窝,是徐州这座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的文化沉积。《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
沛籍作家谭大海边走边给我们介绍道:当然,“回龙窝”之所以得名,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清乾隆年间,乾隆南巡到徐州视察黄河工程,闲暇之余,微服私访来到这里。当时这里的巷道复杂,又长又曲折,岔口众多。乾隆爷怎么都绕不出那些巷子,找不到出去的路,只好原路返回。也有人说,这里商贾云集,美景如画,乾隆左顾右盼,频频回首,流连忘返。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后人就把这条巷子叫“回龙窝”。
“回龙窝里有许多深宅大院,东去是苏轼的快哉亭,西接南门里彭城路,是密集的店铺;北去是老城隍庙(市公安局旧址),南不到二十米紧靠旧护城河奎河。父母住的这处宅院,有高高的门楼,三进院子,十几户人家,门口有九级礓嚓(台阶),我幼时经常在台阶爬上滚下。”这是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对20世纪40年代生活过的回龙窝的一段描述。徐州著名作家杨刚良说:“深宅大院、快哉亭、店铺、城隍庙、护城河……古老的建筑,古朴的民俗,传统的文化,是徐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徐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
专程从淮安赶回来参加聚会的“老顽童”、著名诗人丁可斜挎小包,一本正经地站在铜人塑像里排队拍照。憨态可掬的样子留下了瞬间的永恒。孙亭说了句“还真像,真像”,竟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墙上雕刻的收录机、收音机、电视机,让人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徐州记忆,也让人想到了徐州曾经的辉煌:欢乐开怀的维维豆奶、凉风来自广寒宫的月仙牌电风扇、名满山河飞遍九州的海鸥牌洗衣粉、飞燕牌黑白电视机、黑猫牌小孩酥、万通牌酱油、饮鹤泉啤酒、红杉树香烟……往事并不如烟,在老一辈徐州人的记忆中,仍留有清晰的痕迹,让人心生怀念,留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本次欢聚的召集人、徐州作家杜长明不失时机地给我们介绍,“‘老城·新味·回龙窝’”景点不少,铜人塑像、古井、瓦库……讲述着徐州人的淳朴民风和时代经典故事。遗留下来的古城墙遗址、民居和牌楼,都是徐州古城的象征,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今天的回龙窝,每条古巷、每个巷角,各色手机和各种长枪短炮,“贪婪”地捕捉着人物和细节,他们360度无死角地拍照、打卡、发图,解读回龙窝的“前世今生”,细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徐州故事”。
路边石板、巷内青砖、白墙黛瓦的院落、古色古香的庭院、茂密的爬墙虎遮住了院墙流年斑驳的红尘,呈现出岁月静好的安详。走进一间有创意的手工作坊,我们看到游客很多,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创意制作,或捏泥玩陶,或掐丝珐琅,或手工拓印,或作油画创意,一件件、一幅幅个性十足的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成就感满满,收获感爆棚。伴云亭、花间府、瓦库等处景点,处处让人感受到一种徐州慢生活的节奏。
走进包厢,凉风习习,完全没有了刚才游走小巷时的烈日炎炎和燥热感觉。午餐的招待是杜长明的私人安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赵玉银、丁可两位老师决定联袂献上一曲《沙家浜》唱段。
高潮处,两人手舞足蹈。
在欣赏这段脍炙人口的精彩对唱时,杨刚良老师双眼紧闭,陶醉其中。手指在不停地拍着大腿,打着节拍,脸上洋溢着愉悦之情。杜老师用手机拍摄,时远时近,时高时低,似乎很在意角度和效果。
“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这时,聆听中的我便有了朱光潜先生同样的感想。
诗意回龙窝,青春打卡地。在这一场相聚中,亲情友情、美酒咖啡、写作唱歌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幅美好而难忘的生活画卷……
回龙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回龙窝位于徐州青年路以南,彭城路以东,奎河以北,解放路以西。云龙湖畔,户部山脚下,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百年的市井烟火,悠远的古韵院落,与今天的浪漫文艺、建筑艺术完美结合,昔日“一竖两横三胡同,古树老井旧时光”的回龙窝旧貌换新颜,已成为徐州网红打卡潮流地,形成了徐州城市“可以漫步的街区”中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回龙窝,始建于明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一路走来,繁华至今。灰砖青瓦的阁楼庭院,是典型的徐州传统民居。古老的回龙窝,是徐州这座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的文化沉积。《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
沛籍作家谭大海边走边给我们介绍道:当然,“回龙窝”之所以得名,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清乾隆年间,乾隆南巡到徐州视察黄河工程,闲暇之余,微服私访来到这里。当时这里的巷道复杂,又长又曲折,岔口众多。乾隆爷怎么都绕不出那些巷子,找不到出去的路,只好原路返回。也有人说,这里商贾云集,美景如画,乾隆左顾右盼,频频回首,流连忘返。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后人就把这条巷子叫“回龙窝”。
“回龙窝里有许多深宅大院,东去是苏轼的快哉亭,西接南门里彭城路,是密集的店铺;北去是老城隍庙(市公安局旧址),南不到二十米紧靠旧护城河奎河。父母住的这处宅院,有高高的门楼,三进院子,十几户人家,门口有九级礓嚓(台阶),我幼时经常在台阶爬上滚下。”这是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对20世纪40年代生活过的回龙窝的一段描述。徐州著名作家杨刚良说:“深宅大院、快哉亭、店铺、城隍庙、护城河……古老的建筑,古朴的民俗,传统的文化,是徐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徐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
专程从淮安赶回来参加聚会的“老顽童”、著名诗人丁可斜挎小包,一本正经地站在铜人塑像里排队拍照。憨态可掬的样子留下了瞬间的永恒。孙亭说了句“还真像,真像”,竟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墙上雕刻的收录机、收音机、电视机,让人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徐州记忆,也让人想到了徐州曾经的辉煌:欢乐开怀的维维豆奶、凉风来自广寒宫的月仙牌电风扇、名满山河飞遍九州的海鸥牌洗衣粉、飞燕牌黑白电视机、黑猫牌小孩酥、万通牌酱油、饮鹤泉啤酒、红杉树香烟……往事并不如烟,在老一辈徐州人的记忆中,仍留有清晰的痕迹,让人心生怀念,留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本次欢聚的召集人、徐州作家杜长明不失时机地给我们介绍,“‘老城·新味·回龙窝’”景点不少,铜人塑像、古井、瓦库……讲述着徐州人的淳朴民风和时代经典故事。遗留下来的古城墙遗址、民居和牌楼,都是徐州古城的象征,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今天的回龙窝,每条古巷、每个巷角,各色手机和各种长枪短炮,“贪婪”地捕捉着人物和细节,他们360度无死角地拍照、打卡、发图,解读回龙窝的“前世今生”,细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徐州故事”。
路边石板、巷内青砖、白墙黛瓦的院落、古色古香的庭院、茂密的爬墙虎遮住了院墙流年斑驳的红尘,呈现出岁月静好的安详。走进一间有创意的手工作坊,我们看到游客很多,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创意制作,或捏泥玩陶,或掐丝珐琅,或手工拓印,或作油画创意,一件件、一幅幅个性十足的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成就感满满,收获感爆棚。伴云亭、花间府、瓦库等处景点,处处让人感受到一种徐州慢生活的节奏。
走进包厢,凉风习习,完全没有了刚才游走小巷时的烈日炎炎和燥热感觉。午餐的招待是杜长明的私人安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赵玉银、丁可两位老师决定联袂献上一曲《沙家浜》唱段。
高潮处,两人手舞足蹈。
在欣赏这段脍炙人口的精彩对唱时,杨刚良老师双眼紧闭,陶醉其中。手指在不停地拍着大腿,打着节拍,脸上洋溢着愉悦之情。杜老师用手机拍摄,时远时近,时高时低,似乎很在意角度和效果。
“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这时,聆听中的我便有了朱光潜先生同样的感想。
诗意回龙窝,青春打卡地。在这一场相聚中,亲情友情、美酒咖啡、写作唱歌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幅美好而难忘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