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如何提高议论文语言的论辩力
□戴倩倩 李雪松
文章字数: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发展等级”对“有文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场作文要想富有文采,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考生就必须讲究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仿写套用齐上阵,文从字顺赢高分
  所谓仿写和套用,就是在考场作文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仿照或者套用名言警句及段落,从而达到文从字顺、增添文章文采的目的。如果能灵活自如地把仿写和套用结合起来用,效果会比单用更好。
  比如高分作文《书本知识诚可贵,生命意识价更高》中:“知识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人生故,二者皆需要。知识是打开生命的密钥,生命是传递知识的载体。站在生命的源头和基石上,以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丰盈生命、充实生活,人类将永续存在,社会将继续发展。”
  读完此段,不由得为考生的语言表达击节赞叹。显而易见,本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套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自由与爱情》,而后面的“知识是打开生命的密钥,生命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就是仿写了尼采的名言“生命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这里的一“套用”一“仿写”,衔接得天衣无缝。阅卷老师读到这样的妙言佳句好段,岂能不给高分?
  比喻排比加对比,文从字顺有生气
  有人说:“写作用‘三比’,作文无人敌。”所谓的“三比”,即比喻、对比和排比三种修辞手法。作文用比喻,可增“生气”;用排比,可添“文气”和“势气”;用对比,可见“理气”和“底气”。若能综合地运用这三种手法,作文的语言会更生动形象、观点会更鲜明准确、行文会更有意蕴和气势。
  比如,高分作文《把握人生“交错带”,擘画理想之华章》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应善于在‘交错带’中抓住挑战中的机遇,变被动为主动。”
  “正如自然界的交错带有其独特的生态平衡,人生的‘交错带’也维系着挑战与机遇的微妙平衡。面对这一平衡,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勇敢地付诸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李冰父子利用自然环境的‘交错带’,成功修建都江堰,不仅消除了岷江水患,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马云抓住时代变迁的‘交错带’,不断挑战自己成功逆袭,将阿里巴巴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创客印奇抓住人脸识别技术与应用价值的‘交错带’,不断挑战、奋力研发,使得旷视科技公司成为智能科技领域的‘独角兽’。”
  “相反,如果在面临人生‘交错带’时,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或者刚愎自用逞一时之强,又或肆意妄为、无所不为,其结果往往是可想而知的。试想,秦二世胡亥即帝位后,如果能亲仁天下,以民为本,怎可能断送‘至三世而递万世’之念?霸王项羽面临垓下之围,如果能保存实力,智慧应对,怎可能上演乌江自刎?闯王李自成在进京之后,如果能保持初心,施惠于民,怎可能身死国灭?是的,‘交错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意志力、准确的判断力,直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此才能在‘交错带’上稳健前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细细咀嚼以上三个文段,内容丰富是其次,文段中“三比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首先是“机遇和挑战”这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的提出,其次是正面人物李冰父子、马云、创客印奇与反面人物秦二世胡亥、霸王项羽、闯王李自成等事例排比、对比的运用,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心论点。
  例证理证分详略,文从字顺才特别
  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不仅要讲究思辨之理,还要注重详略之道。所谓思辨,就是要求我们在看待和处理事情、分析与解决问题时,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利也要分析弊,甚至还要注意利之不利处,弊之不弊点,千万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一个理通到底,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怎样思 辨,万“辩”总要见“旨”,千“证”也要明“意”。该详细时就应泼墨如画,该简洁时就应惜字如金。唯有如此,才能让文章内容合情合理。
  例如,西汉贾谊的代表作《过秦论》,作者在指出秦的过失之前,先大肆渲染、比较了秦建立、发展到繁荣的不易,论述虽不能说是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但可说用尽心力、费尽心思。而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就辩证地总结出了秦灭亡之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又如唐代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作者以史为鉴,运用大量篇幅——整整三个自然段,极尽铺排阿房宫建立的豪华奢侈,以及秦的骄奢淫逸与荒唐暴政,然后在最后一段简单有力地总结并告诫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此讽谏唐朝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这两篇文章,不仅详略有致,还思辨满满。细细想来,这正是它们被选入部编教材的重要原因。
  宋代欧阳修说:“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唐代大文豪韩愈说:“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可见,只有让文章的语言好起来、美起来,才能吸引读者,增光添彩。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