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粪
文章字数:
我的故乡公厕少,各家就在门前建一个小厕所解决问题。我弟因故没有建厕所,家里人内急了就跑到人家厕所去。更奇怪的是,这两年各家厕所竟然都安装了门,门上还把着铁将军。偶尔没有锁的,里面也很干净,基本上见不到土。我有点诧异:难道村里人不再积肥了吗?
过去庄稼人对积肥很重视,“要想庄稼好,底粪要上饱。”这道理小孩子都懂。那些年家家门前都有一个标志性黑土堆。这土堆或方或圆,一天天在长。长大了,人们就用架子车等简陋运输工具拉到庄稼地里。这便是粪堆。歇后语“躺在粪堆上睡觉——不知香臭”说的就是它。千万不要嫌它臭,越臭庄稼人越喜爱,碗里的饭也会越吃越多,越吃越香。
粪堆里的粪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牲口圈。那时候人们养牲口都建有牲口圈,先在圈里铺一层干土,牲口拉撒一番后,再垫一层干土,再拉撒一番,再垫一层……垫到一定程度,用䦆头刨开,运到粪堆,也叫出圈。二是烧炕时炕洞里贮存的灰烬,有学问的人称草木灰。炕灰掏出后不能随便堆在粪堆上,须在上面覆土,否则不利于肥料发酵,更会成为西北风的玩物。生产队时,一些人掏一次炕洞差不多覆一架子车土,目的是让粪堆大起来,交到队里多挣工分。这样,粪的数量是增加了,质量却下降了,好在没有什么负作用,拉到地里权当增加土了。三是自家厕所里的成果。厕所是洋名,村里人不怎么叫,一般称后院。之所以这样叫,除了避讳,主要还是因为起初都建在后院。过了一段时间,各家好像商量过似的,“后院”都挪到了门口,而且大都敞开着,似乎欢迎南来北往的路人都进来留下“买路钱”。厕所产品的形成和牲口圈里的大同小异,但出到粪堆时不叫出圈,叫出后院。四是拾粪。那年头的农村还真有点原生态,猪、鸡、狗随处溜达,孩子们甚至一些大人内急了找个背阴处就解决问题,运输工具大多是牛驴骡马拉车……这样,村街、旮旯、道路到处散落着排泄物,这便成了村里一些过日子人的“洋财”。
拾粪的基本上是上了年龄的老汉,也有中年人,甚至娃娃。比如,只要我妈一打我,我弟马上就会拉一把铁锨,一边装模作样地拾粪,一边眼睛骨碌碌地往打我的现场瞅。当然,我弟的目的主要是怕殃及池鱼,算不得真正的拾粪者。再说遗落在各家周围的秽物,只要被主人看见了,很快就会归拢到自家粪堆上,很难成为拾粪者的菜。拾粪者的战场主要在马路上。马路上马车多,散落的粪也多。
拾粪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自编的荆条笼,一把退到二线的铁锨。拾粪的起得都很早,基本上在早晨五六点前。天一亮要到地里干活是一个原因,主要是那时候的人都起早贪黑,一夜里路上掉落的粪多是多,拾粪的却也多,去晚了只能拾个寂寞。拾粪的似乎都有一种觉察力,不管天多黑,路多背,只要出现一摊粪,他们当即就会发现。手电筒没有用过,一般人家没有,就是有也舍不得用,抓芝麻漏西瓜的事瓜怂才干。拾粪时,把铁锨头慢慢插入粪摊,再用脚轻轻一拨,粪进入铁锨,再倒进笼子,粪就算拾到了。
很多名家在作品中都提到了拾粪:
梁三老汉是下堡乡少数几个享受这春光的老人之一。他在天亮以前,沿着从黄堡通县城的道路,拾来满满一筐子牲口粪。他回来把粪倒在街门外土场里的粪堆上……
我有点伤感。我知道现在种地都用化肥,很少施农家肥。但化肥咋说都是化学产品,长此以往,我们赖以生存,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过去庄稼人对积肥很重视,“要想庄稼好,底粪要上饱。”这道理小孩子都懂。那些年家家门前都有一个标志性黑土堆。这土堆或方或圆,一天天在长。长大了,人们就用架子车等简陋运输工具拉到庄稼地里。这便是粪堆。歇后语“躺在粪堆上睡觉——不知香臭”说的就是它。千万不要嫌它臭,越臭庄稼人越喜爱,碗里的饭也会越吃越多,越吃越香。
粪堆里的粪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牲口圈。那时候人们养牲口都建有牲口圈,先在圈里铺一层干土,牲口拉撒一番后,再垫一层干土,再拉撒一番,再垫一层……垫到一定程度,用䦆头刨开,运到粪堆,也叫出圈。二是烧炕时炕洞里贮存的灰烬,有学问的人称草木灰。炕灰掏出后不能随便堆在粪堆上,须在上面覆土,否则不利于肥料发酵,更会成为西北风的玩物。生产队时,一些人掏一次炕洞差不多覆一架子车土,目的是让粪堆大起来,交到队里多挣工分。这样,粪的数量是增加了,质量却下降了,好在没有什么负作用,拉到地里权当增加土了。三是自家厕所里的成果。厕所是洋名,村里人不怎么叫,一般称后院。之所以这样叫,除了避讳,主要还是因为起初都建在后院。过了一段时间,各家好像商量过似的,“后院”都挪到了门口,而且大都敞开着,似乎欢迎南来北往的路人都进来留下“买路钱”。厕所产品的形成和牲口圈里的大同小异,但出到粪堆时不叫出圈,叫出后院。四是拾粪。那年头的农村还真有点原生态,猪、鸡、狗随处溜达,孩子们甚至一些大人内急了找个背阴处就解决问题,运输工具大多是牛驴骡马拉车……这样,村街、旮旯、道路到处散落着排泄物,这便成了村里一些过日子人的“洋财”。
拾粪的基本上是上了年龄的老汉,也有中年人,甚至娃娃。比如,只要我妈一打我,我弟马上就会拉一把铁锨,一边装模作样地拾粪,一边眼睛骨碌碌地往打我的现场瞅。当然,我弟的目的主要是怕殃及池鱼,算不得真正的拾粪者。再说遗落在各家周围的秽物,只要被主人看见了,很快就会归拢到自家粪堆上,很难成为拾粪者的菜。拾粪者的战场主要在马路上。马路上马车多,散落的粪也多。
拾粪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自编的荆条笼,一把退到二线的铁锨。拾粪的起得都很早,基本上在早晨五六点前。天一亮要到地里干活是一个原因,主要是那时候的人都起早贪黑,一夜里路上掉落的粪多是多,拾粪的却也多,去晚了只能拾个寂寞。拾粪的似乎都有一种觉察力,不管天多黑,路多背,只要出现一摊粪,他们当即就会发现。手电筒没有用过,一般人家没有,就是有也舍不得用,抓芝麻漏西瓜的事瓜怂才干。拾粪时,把铁锨头慢慢插入粪摊,再用脚轻轻一拨,粪进入铁锨,再倒进笼子,粪就算拾到了。
很多名家在作品中都提到了拾粪:
梁三老汉是下堡乡少数几个享受这春光的老人之一。他在天亮以前,沿着从黄堡通县城的道路,拾来满满一筐子牲口粪。他回来把粪倒在街门外土场里的粪堆上……
——《创业史》柳青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冬景》贾平凹
出了门,宁学祥见墙外有一摊人屎正顶着霜花,便放下筐,用铁打的四股粪叉将它收拾了起来……走路背粪筐是宁学祥的老习惯……他知道粪的用处,那是能变粮食的东西。——《缱绻与决绝》赵德发
看得出,不管谁写,咋样写,拾粪无疑都是正能量。可现在,厕所都上了锁,拾粪这种事只能进入到非遗范畴。我有点伤感。我知道现在种地都用化肥,很少施农家肥。但化肥咋说都是化学产品,长此以往,我们赖以生存,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