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胡闹”的时候,教师不妨“看一眼”
文章字数:
□张建国
“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看一眼,真的很难吗?”这是我2020年10月9日早晨7:50左右,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后,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
“妈妈,大白天天上有月亮!”一个孩子刚从汽车上下来,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手指着天空,兴奋地喊起来。“净瞎说,大白天的,天上哪会有月亮呢?那是太阳!”孩子的妈妈坐在汽车里,只顾着将书包递给孩子,有些责怪地应了一句。“真的,妈妈,不信,你看天上!”妈妈头也没有抬起来,说道:“时间不早了,还不快点儿到学校去!”孩子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许多,感到很是委屈,眼泪都快出来了:“我没有骗人,你就看一眼呗。”
也许是急着要去上班,或是想赶紧去办什么事情,这位妈妈有些生气了,冲着孩子嚷道:“看什么看!马上要迟到了!再胡闹的话,妈妈就不客气了!”话音刚落,汽车就向着前方驶去。孩子闷闷不乐地背着书包,无精打采地向学校大门走去。
我抬头望了望孩子手指的方向,天空真的有半轮月亮,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清晰、醒目。可孩子的妈妈根本就不相信,认为孩子所说的“大白天天上有月亮”纯属胡闹。如果妈妈能够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看一眼”,就会发现孩子所说的完全是事实,而不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够“看一眼”,从此就会多一条正确的认知;如果妈妈能够“看一眼”,就会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也能够让孩子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就不会让孩子感到难过、委屈、伤心和失落。
遗憾的是,孩子的妈妈没有“看一眼”,造成了可能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启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遇见学生“胡闹”的时候,不妨“顺着学生手指的方向”去“看一眼”,而且应该养成习惯、成为常态。怎样做才能将“看一眼”落到实处,确保看得清、看得真、看得准,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举措呢?
首先,教师要反思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极少数教师或多或少地扮演了这位妈妈的角色。这不,当有学生迟到的时候,学生说是身体不舒服,有的教师会连“看一眼”都不愿意,就训斥这位学生又在找借口了;有的学生平时作文写得比较好,可最近几次与以前有天壤之别,教师就认为学生写作文的态度有问题,也不愿意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可能比较多,但毋庸讳言的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极少数教师依然以“教师爷”自居,没有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睛来看人看事。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眼界出发,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一旦有学生说的或做的超出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就认为是不正确的、不可能的、不存在的。教师如果能够将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和同学,就不至于沦为学生们并不喜欢的“教师爷”了。
其次,教师须反思理念践行是否到位。也许,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不太满意,因为他们写的文章里,处处洋溢着“尊重学生”的思想;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切实尊重学生”;在介绍教育教学经验时,“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处在课堂的中央”等“金句”更是频频出现。可事实上,极少数教师在遇见学生“胡闹”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仍然不乏“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影子,这与“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等理念,是存在较大差距的!长此以往,学生没有机会、没有勇气,也没有欲望敞开心扉、发表见解和张扬个性。渐渐地,身心处于被压抑状态,也就享受不到观察、发现、探索、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一定要自觉践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将“尊重学生”落细落实落好。
最后,教师须反思拜师学艺是否深入。拜师学艺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教育教学艺术,固然要重视学习方式方法,但更要注重感悟、揣摩和借鉴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自然内化为自身综合素质,顺利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由此,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教学《程门立雪》时的一个细节。在让学生给“杨”字组词时,一个学生说“这是‘扬州’的‘扬’”。同学们都笑了,有的大喊“错了”,于老师却夸奖道:“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同学们惊讶不已,于老师微笑着说:“别慌,请大家耐心地等一会儿,这位同学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于老师指头轻轻点了点“杨”字的木字旁,这名学生终于恍然大悟,高声回答:“‘扬州’的‘扬’字提手旁换成木字旁,便是‘杨树’的‘杨’!”我们从中学到的,决不能只是精湛的点拨艺术,更应该是“尊重学生人格,呵护学生自尊”这一精髓所在。
所以,班上的学生有些时候“胡闹”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千万不能觉得匪夷所思而置之不理或厉声训斥,也大可不必因此而烦躁不安,不妨在“反思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反思理念践行是否到位”“反思拜师学艺是否深入”等“三个反思”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教师才容易基于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走进学生的心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强烈愿望,灵活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看一眼”,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看一眼,真的很难吗?”这是我2020年10月9日早晨7:50左右,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后,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
“妈妈,大白天天上有月亮!”一个孩子刚从汽车上下来,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手指着天空,兴奋地喊起来。“净瞎说,大白天的,天上哪会有月亮呢?那是太阳!”孩子的妈妈坐在汽车里,只顾着将书包递给孩子,有些责怪地应了一句。“真的,妈妈,不信,你看天上!”妈妈头也没有抬起来,说道:“时间不早了,还不快点儿到学校去!”孩子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许多,感到很是委屈,眼泪都快出来了:“我没有骗人,你就看一眼呗。”
也许是急着要去上班,或是想赶紧去办什么事情,这位妈妈有些生气了,冲着孩子嚷道:“看什么看!马上要迟到了!再胡闹的话,妈妈就不客气了!”话音刚落,汽车就向着前方驶去。孩子闷闷不乐地背着书包,无精打采地向学校大门走去。
我抬头望了望孩子手指的方向,天空真的有半轮月亮,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清晰、醒目。可孩子的妈妈根本就不相信,认为孩子所说的“大白天天上有月亮”纯属胡闹。如果妈妈能够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看一眼”,就会发现孩子所说的完全是事实,而不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够“看一眼”,从此就会多一条正确的认知;如果妈妈能够“看一眼”,就会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也能够让孩子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就不会让孩子感到难过、委屈、伤心和失落。
遗憾的是,孩子的妈妈没有“看一眼”,造成了可能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启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遇见学生“胡闹”的时候,不妨“顺着学生手指的方向”去“看一眼”,而且应该养成习惯、成为常态。怎样做才能将“看一眼”落到实处,确保看得清、看得真、看得准,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举措呢?
首先,教师要反思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极少数教师或多或少地扮演了这位妈妈的角色。这不,当有学生迟到的时候,学生说是身体不舒服,有的教师会连“看一眼”都不愿意,就训斥这位学生又在找借口了;有的学生平时作文写得比较好,可最近几次与以前有天壤之别,教师就认为学生写作文的态度有问题,也不愿意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可能比较多,但毋庸讳言的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极少数教师依然以“教师爷”自居,没有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睛来看人看事。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眼界出发,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一旦有学生说的或做的超出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就认为是不正确的、不可能的、不存在的。教师如果能够将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和同学,就不至于沦为学生们并不喜欢的“教师爷”了。
其次,教师须反思理念践行是否到位。也许,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不太满意,因为他们写的文章里,处处洋溢着“尊重学生”的思想;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切实尊重学生”;在介绍教育教学经验时,“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处在课堂的中央”等“金句”更是频频出现。可事实上,极少数教师在遇见学生“胡闹”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仍然不乏“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影子,这与“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等理念,是存在较大差距的!长此以往,学生没有机会、没有勇气,也没有欲望敞开心扉、发表见解和张扬个性。渐渐地,身心处于被压抑状态,也就享受不到观察、发现、探索、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一定要自觉践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将“尊重学生”落细落实落好。
最后,教师须反思拜师学艺是否深入。拜师学艺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教育教学艺术,固然要重视学习方式方法,但更要注重感悟、揣摩和借鉴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自然内化为自身综合素质,顺利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由此,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教学《程门立雪》时的一个细节。在让学生给“杨”字组词时,一个学生说“这是‘扬州’的‘扬’”。同学们都笑了,有的大喊“错了”,于老师却夸奖道:“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同学们惊讶不已,于老师微笑着说:“别慌,请大家耐心地等一会儿,这位同学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于老师指头轻轻点了点“杨”字的木字旁,这名学生终于恍然大悟,高声回答:“‘扬州’的‘扬’字提手旁换成木字旁,便是‘杨树’的‘杨’!”我们从中学到的,决不能只是精湛的点拨艺术,更应该是“尊重学生人格,呵护学生自尊”这一精髓所在。
所以,班上的学生有些时候“胡闹”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千万不能觉得匪夷所思而置之不理或厉声训斥,也大可不必因此而烦躁不安,不妨在“反思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反思理念践行是否到位”“反思拜师学艺是否深入”等“三个反思”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教师才容易基于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走进学生的心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强烈愿望,灵活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看一眼”,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