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三教九流”的 古今差异
□周礼
文章字数:
  今天,我们时常用三教九流来形容各类人群,并且一般都带有贬义。那么,在古代三教九流究竟指什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提起“三教”,一般会让人联想起宗教,那么“三教”是否与宗教有关呢?查阅资料会知道,“三教”最初是指先秦时期的三大传统宗教,即儒教、墨教和道教。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墨教渐渐被佛教所取代,于是,“三教”就演变成了儒教、佛教和道教。其中,儒教以孔子为代表,在先秦时期与“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虽说在秦始皇时期受到了重创,但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得儒家思想达到了鼎盛,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事实上,儒教并非宗教,而是统治者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故意将儒家学说渲染得跟宗教一样,后来就被人们当作了宗教。佛教乃释迦牟尼所创,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著名的宗教之一。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兴盛于南北朝时期,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而成。
  “九流”,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此书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非常多,所谓“百家争鸣”,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只有几十家,再从中筛选归纳,就得到了以上十家。简单地说,“九流十家”就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古时候,小说家被称为“不学无术”,由于小说家无法服务于社会,得不到人们的肯定,为了生存,他们常常需要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因此地位十分低下,被认为“不入流”,故而“九流”里没有小说家。
  后来,“九流”从九种学术流派演变成了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并且还有“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之分。“上九流”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其中,商人的地位最低,日常生活受到诸多限制。例如,汉朝规定商人必须入市籍(商人的特殊户籍),不允许穿戴丝织品,不允许做官。晋朝更离谱,要求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只鞋,并且头上还得戴写有自己贩卖的商品名称的帽子(这是对商人身份的一种侮辱)。唐代以后,虽然社会比较开明,但仍然不允许商人穿戴丝织品,不许穿红色、紫色的衣服。“中九流”为: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为: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实际上,在汉代以前,三教九流并无贬义,是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统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它当作了贬义词,用来泛指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