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走向理想的教育
——读王彬武《教育的理由》有悟
文章字数:

    □方 华
  认识王彬武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次工作研讨会上,后面与陕西教育系统同仁们的多次接触中了解到,市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对王彬武的评价,共同点就是“专业、儒雅、热爱与实在”,这也是我对彬武兄的画像。拿到彬武《教育的理由》,甚是喜欢,抓紧阅读、学习,被打动并产生共鸣。
  《给观念一个理由》是《教育的理由》的第一篇文章,作者用社会与教育现实中6个“为什么”拉开了本书与本篇序幕,文中以8个命题式的问句作为每节的标题。如:教育能不能用投入产出思维衡量结果,这一问,问出了社会对教育认识的偏差,这是教育在现实社会中最需要问清楚的问题,在教育现实世界里,以“投入产出”思维想教育、办教育、研教育现象不在少数。又如:教育能不能避免过度竞争,文中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教育本来应该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之所以被称为资源,就说明优质的教育具有稀缺性;竞争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竞争源自人的本性;从人的本性和社会规则的角度看,教育中不可能消除竞争;竞争本身不是焦虑的根源,我们可能需要清楚与竞争有关的还有什么,等等。不是仅从教育立场谈教育,从现状视角谈现状,从问题视角谈问题,而是把教育置于社会、置于历史、置于文化、置于人文之中;还有作者把现状、问题从现象、从缘由、从条件中思考,文中并未给出我们所期待的“答案”与“策略”,作者是以讨论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与语气与读者交流,因为教育并不一定也不应该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存“答案”与“策略”,这就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教育即成长,成长是未知,成长是个性,成长是变化,成长是体验,成长不是画好轨道,千篇一律的同向同频同方式同样态的“模仿”。
  《“应试教育”错在哪里》是回应一位教育局局长关于“应试教育正确性”的讲话稿在网上流传而引起作者思考。彬武兄从“反对应试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吗?”“应试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个什么关系?”等方面进行追问。文章没有只站在教育制高点去谈,没有只站在教育伦理道德去谈,而是理性而切实地站在教育现场和生活现实中谈“应试教育”,站在每个家庭和学生实际需求中谈“应试教育”的问题与危害。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已有四十多年了,无数次争论,无数次撰文,但并没有真正让教育人对此达到基本的认同,还有好多人从内心认同“应试教育”,或者是说先做好“应试教育”,再做“素质教育”,或者是嘴上、纸上、墙上都高举“素质教育”理念与旗帜,实则行的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人会极大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对“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如不及时与不断证明素质教育是教育之本源,教育将走进“服务他人之工具”之误区,而非真正服务“立德育人”之正道。
  《正视“学习危机”》充满作者对教育真挚的爱与真诚的情怀。“学习危机”现象在作为教育圣地的学校也普遍存在,其中“上学并不等于学习”问题并没有被人认可且关注。现实有好多的学校从学校理念、定位、管理、评价、教学等方面都“支持”“上学并不等于学习”现状存在。学校作为教育专门机构,缺乏以学习为目标的系统性思维,更缺乏对学生学习提升系统性支撑的情怀与能力,无论是学校组织结构,还是学校文化氛围、课程与环境设计、教师教学动力与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危机”现象延伸与泛滥。
  文中还从学校中走向社会,作者认为“学习危机”也可能表现为社会整体性对学习持有狭隘、盲目和偏执的理解。认为整个社会的学习观念中,最根本的底层逻辑还是精英主义,还是成功学思维,忽视教育应该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忽视学习的自由性和意义感。这些主要体现在:一是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投入产出思维。三是一招制胜的愿望。那如何“走出学习危机”呢?作者给出了“人的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认知和文化行为”“超越对学习的狭隘认识”“理解学习的基本问题”和“认同混合化的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理解。
  学习危机是个时代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问题,如何理解、如何面对、如何应对是我们所有人面对的命题。
  作者是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对教师工作不仅仅有感情,更有专业性的思考与实践,对上接国家政策,对下了解学校,了解教师所思、所需和所能。关于教师的16篇文章,也是 6 个章节中收录文章最多的,特别是《什么是教师的爱》《新任教师如何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两篇文章让我耳目一新。
  《什么是教师的爱》从“教师的爱是具体而非抽象的爱”“教师的爱是情感而非情绪的爱”“教师的爱是能力而非态度的爱”等方面予以诠释什么是教师的爱。教师具体而非抽象的爱,体现教育的感性、感觉、体验的人文性,这也是时下大家讨论的智能机器人能不能替代教师的最好回应。教育的伦理性与人文性是人类区别于非人类的核心与基础,人的记忆力、计算力、学习力、创造力都能被非人类所替代,如人类制造出来的“智能机器人”,也就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替代品”。教师情感而非情绪的爱,体现教育者理性、专业、艺术的素养,同时也是教师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具体体现,一名优秀教师,是一位情绪稳定,具有博爱与宽容之心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平和而坚定的人。教师能力而非态度的爱,体现教育的科学性与教师的专业性,彰显了教师专业能力在教育中作用与地位,呈现出教师专业水平是优秀教师基本品格。
  《新任教师如何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是教育的大事情,也是学校碰到的常见问题,更 是每 位教 师都 会经历 的“坎”,这道“坎”迈得过去与否,就基本决定这位教师一辈子职业生涯的优劣,所以说,新教师如何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尤为重要。作者对教师工作研究很深,既有面上的研究,也有分类研究;既有政策研究,又有管理研究;既有评价研究,更有培养研究。他在文中从“职前的教育经历并不足以支撑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适应首先是文化的适应”“教师成长需要有清晰的专业发展路径”“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断超越的‘蜕变’”等方面提供成长思考与策略。其中教师的职业适应首先是文化的适应,让教师从教育是社会文化活动到教育行为都要遵从相应的文化观念入手,再到后面教师要把适应学校文化作为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渠道与策略。这实则是让教师从固有的教学专业向教育专业拓展,从教书向育人提升,新教师如有这样的认知,对其后面职业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
  作者对教育文化、教育精神、教育意识和教育意义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如:《夸美纽斯的影响在多大》《世上最差的学校》《教育者思考的心路》和《教育表达的情怀》等文章。
  合上《教育的理由》,让我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之路,这里有自我个体的思考,也有自己从事教育的反思,更有向身边同事、远处同仁学习的成长。教育的理由,实则是教育者的教育理由,为何要教育?教育又为何?如何做教育?教育还可如何做?等等。给我带来更多更广更深的思考。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