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尺水兴波巧构思
□尤红梅
文章字数: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就好比观赏山峰,平缓的山让人生厌,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山令人百看不厌。平庸的文章让人心烦,跌跌宕宕、曲曲折折的文章则会引人入胜。如果说,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风起波生,那么行文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彩。如果作者笔下的作文如绵延的高山令人神往,如波澜的河水引人遐想,定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行文时,采用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文势,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说得扣人心弦的谋篇技巧,就叫做“尺水兴波法”。
  我们读《西游记》时往往对其中的“三”印象深刻,例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水浒传》中也有“三拳打死镇关西”“三打祝家庄”等情节,其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就是因为情节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
  那么,如何构思出情节曲折的文章呢?
  首先,文章谋篇布局要精心设计,可以设置悬念让文章有波澜。悬念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场面或者一段情节。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其情节曲折有很大联系。刘备一顾,诸葛亮外出未归;二顾,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顾,诸葛亮在家,但没有轻易出场。摇曳生姿的情节实在高妙:“先生昼寝未醒,半晌不见动静,翻身将起忽然又朝里壁睡着,一个时辰醒来吟诗,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整衣出迎……”在久久的等待中,诸葛亮终于闪亮登场。屡次拜访诸葛亮而不遇,增加了诸葛亮的神秘感,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渲染,委婉曲折的情节中,顺势让众多的其他人物出场,增加了故事感。让刘备如此渴慕的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高人呢?浓墨重彩的描绘使得诸葛亮的智慧形象栩栩如生。如果刘备请诸葛亮一次便成功,文章必定索然无味,故事也就不再吸引人了。
  其次,“无巧不成书”,巧设误会,文章就会波澜起伏。可以大体按照“产生误会——冲突升级——真相大白——消除误会”的情节构思,激起朵朵浪花,掀起层层高潮,不断吊着读者的“胃口”。我们学过的《驿路梨花》这篇课文就善于利用悬念和误会,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开篇围绕第一个悬念“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作者设置悬念,一波三折。先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后误以为走在前面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直到最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解放军盖了小茅屋。在这个过程中一设悬念——初次误会;带出新悬念——再次误会;带出三悬念——最后亮出结果,次次悬念欲解而未解,一波三折,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最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优秀的文章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例,以读促写才是写作的真谛。学习《驿路梨花》之后,我结合名著中的经典情节,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练习,作文题目是《风波》,强调让学生运用设置悬念和误会的手法构思行文。我让学生先从生活中选取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小波折,然后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卖个关子,最好有一两个误会,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通过批改,发现大家的作文摆脱了以前的平铺直叙,有了波澜,例如:有学生写了自己因骄傲而导致考试失误,之后经过妈妈的教育“东山再起”的曲折故事;有同学写同桌下课后碰掉了自己的书本而“硝烟弥漫”,而后老师介入,自己依然余怒未消,最后是在一次体育课上自己摔倒了,同桌热情相助终于“烟消云散”和解的过程……其中有一位同学构思新颖,获得一致好评。他写了自己在一个夏天的早晨,发现妈妈穿着厚厚的大衣从门外走回家,心里有点狐疑但也没有往深处想。有一个晚上,他发现妈妈在陪伴自己读书时,忍不住地打瞌睡,他问妈妈,妈妈没有说什么,他的疑问更深了。最后,在一个清晨,他起床很早,在路边散步时,巧遇妈妈在一家早餐店端盘子,当他看到妈妈穿着工作服,不停地在餐桌之间穿梭忙碌时,他的眼眶湿润了,他毅然走了过去帮助妈妈干活,母子之间相视一笑,所有的爱都蕴含其中。
  通过作文练习,培养学生将读的练习,转化为写的能力,将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写作手法训练到效果最大化。总之“文贵在曲”,记叙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娓娓动听,把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就要很好地掌握“尺水兴波”的谋篇技巧。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