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览天下美景,抒内心真情
□谢 涛
文章字数:
  北国白雪皑皑,南疆鱼米飘香,西域佛音缭绕,东海白浪滔天。祖国的美丽令我们陶醉,让我们流连,使我们不禁感叹风景美好。若能将山光水色付诸笔端,写成游记文章,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习作机会。游记是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常常以如诗如画的笔触引领我们饱览奇丽风物,神游名山秀川。游记,既要带有游的性质,也要带有记的特点,于形散之中展现风物神采。
  怎样才能写好游记类作文呢?
  线索清晰,游而有序
  游记中涉及诸多景物、场面,如果没有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写好游记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一般游记经常以游踪为线索组织游物、游景,保证游而有序。以游踪为线索,自然地串联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游览过程,可用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可用空间顺序。让读者循着游览线索,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在写景的时候,可以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观潮》一文,作者固定不变的观察点是“海塘大堤上”。观察到的钱塘江大潮这一景观是:先“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接着是远远地看到“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不一会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再近些,看到的是“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最后,浪潮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样谋篇布局,使整个游记一丝不乱,非常分明。而这些描写,正是作者在固定的观察点上,按由远而近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移步换景,游而有物
  游记的内容比较繁杂,有时会有很难下手之感,因此可采用“移步换景法”来组织材料。移步换景,一物一天地,一景一世界。随着游踪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依次展现沿途风物。游踪所至,美景在目,情自景出,感随文生。
  如《颐和园》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颐和园的全貌及特征。文中游踪清晰,读者似乎也跟着作者游览了一次颐和园。这就是因为作者将几个观察的角度交代得特别清楚,从哪出发,经过哪里,看到什么,最后到了哪里。每个地点都是绝佳的观察点,前后左右上下都能看到,可近观,也可远眺。清晰的游踪,就是整篇游记的“骨架”。
  运用“移步换景法”要注意的是,首先要以游览顺序为线索,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路线,这样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游览中,所见物景众多,观感也复杂,记录时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应根据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必要时大胆取舍。否则,文章会成为流水账,笔下景物也难以特点鲜明。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同时善于抓取景物特点。如景物的色彩特点、形态特点、动静特点、虚实特点,这样写下来,不但生动形象,个性鲜明,也保证了景物的层次性。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小丘和小石潭之间肯定有其他景物,但作者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小石潭的景物上。如果文中逐条罗列作者的行踪或者看到的景物,没有细致描绘个别景物,那么文章读起来就会平淡无味,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赵丽宏的散文《周庄水韵》,作者先写对周庄的总体印象,再略写前两次的游览经历,最后详写第三次游周庄,有详有略。
  一般来说,游记开头和结尾可以略写。开头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结尾写出游览的感受即可。一边游览一边抓住景物特点,适当抒发感情,让读者在“情”中感受景物的独特魅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
  游记不是泛泛而记,而是有所取舍,有详写有略写,要突出重点,这样的游记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写游记最终还是以自己的见识为主,不要以为游记只是靠华丽辞藻进行描写、记叙。写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游了三个湖》等著名游记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只有理解山水才能欣赏其美”。不能只是用眼睛看景物,还要有理性的审视。如果叶圣陶先生对金华两个岩洞的全貌及来龙去脉没有把握,对西湖、太湖和玄武湖的特点没有精准概括,那就不可能有这两篇名作。
   情景交融,游而有感
  在游览景物时,人物是主体,一切景色都在作者眼中心中,在写游记时,还要做到寄情山水,我在其中。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才能使笔下之物有韵味。景物本无情,要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景,景到情至,感随景生。只有把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渗透在描写的景物中,笔下的景物才有观感色彩,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观感共鸣。
  如: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刚开始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当在小石潭停留一段时间之后,他深刻地体会到其“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达了自己的忧伤之情,这与他当时的处境很好地相融合了。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乐其乐”“醉能同其乐”……处处流露着作者的情感,表现了欧阳修博大的胸怀,这也是这些文章流传千古,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之一。
  单纯的景物描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将自己真切的感受融入文章,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些感悟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文章更有深度。
  如:秦文君的名作《在周庄的静好岁月》一文结尾写道:“小小的周庄,一个古朴的人和自然紧密相依的水乡,在地图中静得像一颗豆子。但来到这里却让人精神灿烂,感受到无华的古道热肠,看到静谧的生活本质。周庄的美是静态的美,应好好留存和呵护,成为恒久的美,并不喧闹的美,百年一瞬的美。”
  作者直抒胸臆,纵情赞美周庄的静谧,表达了作者对周庄的赞美之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兼容文化,增加内涵
  名山大川往往涉及诸多文化信息,很多景点都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痕迹,或者在文学作品中,或者在历史故事中,或者在神话传说中等。如果有关地域风光,往往还可能涉及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风情,在写游记时有意识地将自然景物与人文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增加游记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文化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如果你有机会游览醉翁亭,在写游记时就可以介绍欧阳修其人其事,也可以引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在写游览岳阳楼的游记时,可以直接引用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游览泰山,可以直接引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一来游记自然会大放异彩,吸引读者眼球。
  游记定格的不仅仅是山川风物的形象,还有作者自己心灵的律动,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游记有内容、有情感,文采飞扬。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