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
文章字数:
第一学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的“第一学历”可以分清区别于工人农民的干部出身,但1999年起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本科连年扩招后,就没有了“第一学历”的说法。教育部也曾公开回复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常说的“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只是在实际招聘中,把“第一学历”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 1000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高学历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结果,45.8%的受访者觉得这是种“一刀切”的选拔方式,超六成受访者认为需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评价标准。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在校大学生占33.9%,职场 人 士 占 63.0% ,其 他 为3.1%。“第一学历”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占 25.7%,来自非“双一流”一本院校的占37.2%,来自 二本院 校的占22.9%,来自 专科院 校的占11.4%,其他为2.8%。
调查显示,44.3%的受访者认为把求职者的“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标准是合理的。交互分析发现,“第一学历”是“双一流”高校的受访者认为合理的比例更高,为70.8%,来自专科学校的受访者认为合理的比例最低,为19.3%,两者相差超过五成。另外,也有26.8%的受访者认为不合理。
有毕业生提出本科毕业后找过工作,但学校知名度不高,简历投出去就没有回复了。考上研究生后,在找实习时,也被面试官问过有关“第一学历”的问题。因此他认为“第一学历”更像是一个“潜规则”,有的企业不会在招聘中写明对本科院校的要求,但当投递简历或进入面试环节时,面试官的反应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第一学历”不够好,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还有没有毕业的学生声称在校时就已经感到了就业压力,因此在努力丰富自己的实习经验。他认为就业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没有优势时,就要“笨鸟先飞”。
有些企业则认为把“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标准之一,有合理之处。因为在大城市,各类人才集聚,企业选择空间比较大,从吸纳人才的角度来说,“第一学历”是“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的毕业生有优势,企业会更倾向选择名校出身的学生,自然就会把“第一学历”纳入筛选指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从本质上说,用人单位招聘看‘第一学历’,是唯学历、唯名校论的表现”。以“第一学历”作为选人标准是一种粗陋的选才方式,不能为用人单位招聘到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也会打击高职专科、普通本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这也对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产生负面影响。
让求职者不为“第一学历”而扰,60.3%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不唯“学历论”,54.2%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快建立反对“第一学历歧视”的法律条款,51.6%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其他还有:对存在“就业歧视”的 企 业 进 行 处 罚 监 管(51.5%),求职者做好职业规划 ,提 前 谋 划 职 业 方 向(36.2%)。
有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招聘中的筛选“标准”,有些可以通过求职者的努力去达到,比如相关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但作为“出身”的“第一学历”,却很难改变,他们希望企业在招聘中能够更加关注求职者的工作技能、学习能力等指标,让大家更公平地参与竞争。
就连有些公司的HR也认为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改变现有的评价标准。对于求职者来说,只能不断适应各种招聘规则,通过实习实践,提升各类技能,明确求职方向,减轻就业焦虑。
熊丙奇认为,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扭转用人单位“唯名校”的用人导向,还要消除把教育、学校等级化管理、评价的做法,不能人为 地把教 育、学 校分为“三六九等”,同时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消除“学历泡沫”。
(文章依据《中青报》等资料整理)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 1000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高学历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结果,45.8%的受访者觉得这是种“一刀切”的选拔方式,超六成受访者认为需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评价标准。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在校大学生占33.9%,职场 人 士 占 63.0% ,其 他 为3.1%。“第一学历”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占 25.7%,来自非“双一流”一本院校的占37.2%,来自 二本院 校的占22.9%,来自 专科院 校的占11.4%,其他为2.8%。
调查显示,44.3%的受访者认为把求职者的“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标准是合理的。交互分析发现,“第一学历”是“双一流”高校的受访者认为合理的比例更高,为70.8%,来自专科学校的受访者认为合理的比例最低,为19.3%,两者相差超过五成。另外,也有26.8%的受访者认为不合理。
有毕业生提出本科毕业后找过工作,但学校知名度不高,简历投出去就没有回复了。考上研究生后,在找实习时,也被面试官问过有关“第一学历”的问题。因此他认为“第一学历”更像是一个“潜规则”,有的企业不会在招聘中写明对本科院校的要求,但当投递简历或进入面试环节时,面试官的反应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第一学历”不够好,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还有没有毕业的学生声称在校时就已经感到了就业压力,因此在努力丰富自己的实习经验。他认为就业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没有优势时,就要“笨鸟先飞”。
有些企业则认为把“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标准之一,有合理之处。因为在大城市,各类人才集聚,企业选择空间比较大,从吸纳人才的角度来说,“第一学历”是“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的毕业生有优势,企业会更倾向选择名校出身的学生,自然就会把“第一学历”纳入筛选指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从本质上说,用人单位招聘看‘第一学历’,是唯学历、唯名校论的表现”。以“第一学历”作为选人标准是一种粗陋的选才方式,不能为用人单位招聘到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也会打击高职专科、普通本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这也对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产生负面影响。
让求职者不为“第一学历”而扰,60.3%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不唯“学历论”,54.2%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快建立反对“第一学历歧视”的法律条款,51.6%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其他还有:对存在“就业歧视”的 企 业 进 行 处 罚 监 管(51.5%),求职者做好职业规划 ,提 前 谋 划 职 业 方 向(36.2%)。
有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招聘中的筛选“标准”,有些可以通过求职者的努力去达到,比如相关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但作为“出身”的“第一学历”,却很难改变,他们希望企业在招聘中能够更加关注求职者的工作技能、学习能力等指标,让大家更公平地参与竞争。
就连有些公司的HR也认为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改变现有的评价标准。对于求职者来说,只能不断适应各种招聘规则,通过实习实践,提升各类技能,明确求职方向,减轻就业焦虑。
熊丙奇认为,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扭转用人单位“唯名校”的用人导向,还要消除把教育、学校等级化管理、评价的做法,不能人为 地把教 育、学 校分为“三六九等”,同时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消除“学历泡沫”。
(文章依据《中青报》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