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读名著,学细节描写
□康玉琨
文章字数: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给细节描写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文章的结构是骨架,那么细节就是血肉,细节描写是使记叙类文章丰满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初学写作者,同学们也必须在“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上下功夫,让细节感动人。
  在细节描写这方面,中外文学名著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例如:对于人物吝啬、贪婪性格的刻画,中外文学名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细节描写简直入木三分,让人难以忘怀。
  在《儒林外史》第六回中,吴敬梓笔下的老地主严监生,临死的他伸出两 个 指 头 总不 肯断最 后一口气 。当几个 人都没 有猜中其 中的奥秘 时,“ 赵氏分 开众 人,走上 前道:‘爷 ,只有 我能知道 你的心 事。你是 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面对如此细节,多余的评析反而可能冲淡它原有的浓度。因为读者几乎一目了然:这里突出最后时刻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塑造了非常典型的形象。
  在《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中,巴尔扎克笔下的垂危的葛朗台见了镀金的十字架时,已经没有生气 的 眼 睛“ 突 然又 活 动起来”,“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边,让他亲吻基督,他做了一个可怕的动作,想抓住十字架。这一使劲要了他的命。”
  这个连命都不顾的细节,使葛朗台的贪婪跃然纸上,这类守财奴的形象因为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而格外突出。
  可见,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刻画人物性格,进而深化作品主题。同学们要做的 就是掌 握细节描 写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更为出色的文章。
   运用夸张和烘托手法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罗贯中写道:“(关公)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
  作者之前已极力描写了华雄的勇猛,一出场就连斩了敌方的四员大将。这里写关羽出战,并没从正面具体描写其交战经过,只从听觉的角度写“众诸侯”的反应,渲染战斗的紧张、激烈,最后,用“其酒尚温”这一细节表示时间的短暂,以夸张和烘托手法表现出关羽武艺超强。
  有个学 生在《让心灵开出坚守的花》一文中这样写道:“那时,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人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长风吹开他的衣袂,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选择了以最优雅的姿态 面对死亡 。几千年 过去,仍有余音绕梁,他长袍飘逸、遗世独立的模样仍使后人神往,只是他不知道,消亡的是他的曲谱,长存的是他的傲骨。”
  这里用“几千年过去,仍有余音绕梁”的夸张和临刑前优雅姿态的描写,烘托了嵇康长存的傲骨。
    运用对比描写
  在《官场现形记》第 53 回中,李伯元写道:“那制台一听‘洋人’二字,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后首想了一想,蓦地起来,拍挞一声响,举起手来又打了巡捕一个耳刮子,接着骂道:‘混帐忘八蛋!我当是谁,原来是洋人!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叫他在外头等了这半天?’巡捕道:‘原本赶着上来回的,因见大帅吃饭,所以在廊下等了一回。’制台听完,举起腿来又是一脚,说道:‘别的客不准回,洋人来,是有外国公事的,怎么好叫他在外头老等?糊涂混帐!还不快请进来!’”
  这个细节描写对比鲜明,文制台在下级面前是豺狼,凶狠残暴;在洋人面前是绵羊,卑躬屈膝,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作者批判的锋芒也蕴含其中。
  有个学生在《曾被我忽视的世界》一文中这样写道:“记忆里,你会靠在那椅子上,扯着我的小辫子,不让我离开你身旁。你在藤椅上闭目自寐,惬意地迎着乡村夜间的微风,而我拒绝了你并坐藤椅的邀请,只是蜷缩在一旁或是呼朋引伴游戏一场。你不出声制止疯玩的我,只是在众人散后扯起我的长辫子侍弄一番。”
  这里“你(外婆)”的慈爱与“我”的顽皮、拒绝构成了对比,突出了“我”的自责。
    运用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就是用极简洁的语言把人物的基本特征勾勒出来,不着颜色,不加烘托,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在小说《复活》中,托尔斯泰写道:“这当儿庭长在跟左边的法官小声说话,没有听见玛丝洛娃说了些什么,然而为了表示他全听见了,就把她最后的一句话学着说了一遍。”
  一个正在进行审判的庭长在被告 陈述时却 心不在焉,明明是根本没听见被告说的话,却一本正经地重复其最后一句话,以此维护自己的 尊 严,显 示自 己 的尽职。这个以简笔勾勒的细节把庭长的昏庸和假正经揭露得淋漓尽致。
  有个学生在《外婆的澎湖湾》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剥开糖纸,抬手把糖塞进姥姥嘴里;姥姥望着我,慈祥地笑着,也把糖塞进我嘴里。于是,我也就看着她傻笑。”
  这里用“姥姥”慈祥的笑和“我”的傻笑这一简笔勾勒,刻画了人物的特征,写出了祖孙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在《红楼梦》第六回中,曹雪芹写道:“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个妇女,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三两个妇人,都捧着大红油漆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去,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忽见两个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摆列,仍是满满的鱼肉,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就吵着要肉吃,刘姥姥打了他一巴掌。”
  《红楼梦》里写吃饭的地方很多,这里不从正面去写,而以刘姥姥的视角,从侧面进行描写。十分出色地写出了贾府的主子们奢靡富足、饫甘餍肥的日常生活。而刘姥姥不得不给吵着要肉吃的板儿一巴掌,更是衬托出底层百姓与之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生活状况。这样的细节描写既别开生面,又富有深刻意义。
  有个 学生在《马路 菜市场》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穿上厚厚的棉外套,裹了一条毛毯爬上车……靠着车窗我都能 感觉到窗外刀子般的冷风,何况他们迎着寒风的脸颊!借着车灯,我看到前方人头攒动,路两旁摆满各式菜 篮。 车子渐渐驶入中间的‘羊肠小道’,我更看见,他们身上都裹着厚厚的棉衣,头戴棉帽、耳罩,连呼吸都冒着白气。”
  这里以“我”的视角,写菜农们早起冒着严寒卖菜之艰难,而之前“ 我”的“挣扎”“钻”“穿”“裹”等一系列动作细节,则是为了渲染天气之寒冷,是为了下文突出菜农群像所作的侧面描写。虽然与《红楼梦》的侧面描写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良好的效果。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