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要多培养青少年的“钝感力”
□雷泓霈
文章字数:
  如今的青少年,已经不再是无忧无虑的一代了。在“社会压力锅”的作用下,很多孩子变成了“鸡娃”,成了题海书山的承担者,成了帮助父母实现重大梦想的“工具人”。以高中的学生为例,单单是刷题和“内卷”这些学习上的任务,就已经使孩子们感到“难以呼吸”和精疲力尽了。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提高一分,干倒千人”,孩子的内心已不再是无波无澜,而会滋生出许多负面情绪,如攀比、嫉妒、偏激、仇恨等。原本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与校园环境,被紧张感、疏离感、不信任感,以及抑郁、焦虑所笼罩,逐渐变质变味。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揭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中,高达24.6%的人出现抑郁症状,其中轻度抑郁表现为 17.2%,重度抑郁有7.4%。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童年的和谐与宁静,充满阳光,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出现如此普遍的抑郁倾向,以及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呢?出现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且与当下教育环境的“高压倒逼”,也有一定关系。
  为了消除上述的困扰,培养“钝感力”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可以将“钝感力”理解为对外界事物、关系、情景、细节、功利的迟钝感知能力。换句话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维持平和、平静的心态和从容、淡定的自我,这就需要对周围的事物、关系、情景、细节和功利保持一种“迟钝的感觉”,具备相对滞后的反应能力。如此一来,孩子便不会陷入“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能让我心神不宁”的过度敏感状态。借助高钝感系数筑起防线,保持足够的内心定力。
  渡边淳一在他的著作《钝感力》中认为,虽然钝感有时被视为迟钝和木讷的标志,但钝感力实际上是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一种智慧和手段。渡边淳一提出了提高钝感力的五项基本原则:能够迅速忘记不愉快的事情;坚定目标,即使失败也要继续尝试;能够坦然面对他人的流言蜚语;对别人的嫉妒和讽刺心存感激;对于他人的表扬不得意忘形,保持谦逊。因此,家长和教师可以尝试在日常教育中融入类似的钝感训练和学习,提高青少年的钝感力,提升他们应对复杂环境和社会压力的能力和心态。
  当然,提高“钝感”并不意味着要教唆孩子变得思维麻木、心狠手辣,而是教导他们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具备一定的承受和耐受能力,勇敢面对外界环境的挑战。“钝感”不仅不是消极态度,反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积极心态。这会让孩子在挫折压力面前进退自如,达到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