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作家的耳朵
□张军
文章字数:
  上一次来商洛,是我代表铜川市参加省运会的武术比赛项目。由于我们的师傅是国家级裁判员,我被委以重任,成为带队的教练员。那时的我才十三岁,懵懵懂懂的,时刻都听从师傅的安排,耳朵一刻不得闲,那时我学会了乖乖听话。
  酷暑八月,我以作家身份再次来到商洛,聆听鸟儿鸣叫,感受秦风楚韵,沉浸在秀丽山河中,遥想徐霞客的足迹所至,体会姚雪垠的商洛壮歌和贾平凹的商州风情。眼睛有福了,逃离电子屏幕的藩篱,享受绿水青山间的幸福;耳朵有幸,暂时抛弃城市车马的喧嚣,感受“康养之都”的宁静。细细想来,作家的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作家要有会听话、会听音的耳朵,要有能听得进、听得懂的耳朵且兼听则明。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高级别的作品改稿会,我的作品忝列其中。改稿会之前,就已做足了挨批的心理准备,俗称脸皮厚一点儿,嘴巴紧一点儿,耐心听一点儿,哪怕盲目自信一点儿。改稿会持续两天,十三位享誉国内的导师、评论家和大社编辑与几十位文学翘楚,以犀利的语言,直击痛点的见解,内科手术式的会诊,直指要害、不留情面,解析了文本、文风和文义。专家们的多维度、多层次、全面、深刻的剖析让我们明辨作品瑕疵、改变写作方法、突破创作瓶颈、学会自我剖析。而出出汗、红红脸、排排毒、治治病的“副作用”一样不落。当时的我,暗自低头找地缝,邻座的文友惠潮兄,在桌上放了一瓶速效救心丸……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被改的六篇作品,都是精挑细选之作。能坐下来全程听完点评的六位作家都是好样的,做到了有口不插话,有话先搁着,端正态度,秉持着基本的修养。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作家的耳朵能不能听人劝,不好说,也说不好。因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难免落入以自我为中心的窠臼。“你不是我,你怎懂我”的质问,是对“旁观者清”的排斥,是对自我提升机会的放弃,是少不经事的沿袭。编辑与评论家阅稿无数,资深编辑能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知名评论家见一叶而知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既然都懂这个道理,那就洗耳恭听又如何。
  先听后想,总能想通。作家被退稿是常有的事情,被编辑要求改稿也不少,每次按照要求改稿,过程中都免不了佩服编辑的眼光,嘲笑创作过程中的那个我。在创作《中华少年行》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医者仁心》时,我曾被责编赵晓旭老师要求把整部书稿重新立意,重新创作。崩溃不,绝望不,就问你想不想争辩?想不想争取呢?我试过,结果还是按照编辑的要求重写。事实证明编辑是对的,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作家的耳朵要“软一点儿”,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只有一张嘴巴,但有两只耳朵,所以应该多听少说。作家得静下心来,管住嘴迈开腿,在诗与远方中书写生命之歌,在星辰大海中点亮文学之灯,而非在嚼舌根、弄是非、争位次、立山头、说闲话上费口舌,笔墨之下有乾坤,多听、少说、著文章。
  作家如此,各行各业亦如此。教师需带着耳朵聆听学生的心声,多说无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公务员需带着耳朵聆听百姓的声音,百姓才是社会发展、国家前进的主力军。纵使一百张嘴在讲,两只耳朵也能容纳下其所讲的一切,请相信倾听的力量。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