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烟火疏朗
文章字数:
清晨六点半,我没缘由地醒来。看见古铜色的柜子上映射着清凉明晃的光斑。近段日子,一直阴雨,这缕阳光已经暌违太久了,但又觉得它来得正是时候,宛如一个老友的呢喃,历历在目。此刻我坚信,人一天当中必有两次醒来,第二是被闹钟叫醒的,这出于情非得已。而第一次,就是没缘由地醒来,悄然发现阳光的拜访,干干净净地缄默与存在,这是一种美丽的邂逅。
我起身开了窗,望着楼底马路上的榕树叶,叶尖还有昨夜的水露,在金灿灿的光中苍翠欲滴。心里冒出个想法:出门去。
我就这样出了门,依旧没有缘由。我仔细蹲下来观察地面,地面不出所料带了一些潮湿的痕迹,水泥路面上的颗粒因雨水冲刷而显得深沉又粒粒饱满。沿着香花大道往前走的时候,路面上铺满了沾满水雾的复羽叶栾的花朵,对着晨光,它底部的脉络在更淡的黄色里愈发清晰。
凭着感觉,我不断地往前走,哪里的光好看,我就往哪里走。
我看见了一幕日子开花的场景。在榕树投下光斑的青砖上,盘腿排坐着皮肤黝黑的大叔,初为人父的中年男子,还有双马尾朝天的女孩……他们在吃馄饨,他们所吃的馄饨,就直接放在门前的凳子上。我十分喜欢这种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无须看顾他人目光,也不必受餐桌礼仪的约束,大口吃着,最后将汤底盖脸饮下,发出满意的咂嘴声。升腾的雾气在榕树间的阳光里断断续续,却又撩人心魄,馄饨的浓香也随之弥漫开来,带来由食物所构成最简单欲望的满足。
我走进店里,再一次瞠目结舌。白领、文艺女孩、潮街男孩……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蝇头小馆里竟然让这一群风格各异的人悄然汇聚在一处。开店的是一对笑脸盈盈的年轻夫妻,价格也十分合心,6元一小碗。实在没地坐了,我打包了两份馄饨,竟然没有收打包费。老板娘将袋子递给我的时候,还特地将塑料袋拧绕成方便提的样子,笑着和我说您拿好,我的心里也变得柔软起来。
继续往前,我走上天桥腹部的阶梯,看到几个卖菜的摊位。只见大大小小的几块布,像大地的补丁静静地躺在阶梯的平缓处,茄子、辣椒、鸡蛋,还有时不时打几声咯的母鸡,就这样,就着金辉色的光,一点一点在这个尘世里开出花来。
卖菜的摊主大多都是饱经风霜的老人,他们佝偻着背,每一条皱纹都在诉说着经历的时间,却无半点生活的仇怨。在众多蔬菜中,我看上一个大爷摊前紫油油的茄子,待我挑拣完毕,他转身递给老婆婆。婆婆拿出了一把老旧的秤,那把秤像是阳光里风扬而起的尘埃,在风的维度里不断见证着生活的每一个小小间隙的重量。
我看见奶奶的秤有一种低斜向下的角度,爷爷见状又往袋子里塞了一个小的给我,婆婆有些生气地噘嘴,“哎,你这个人,不是够了吗?”或许是顾及我在场的缘故,所以显得嗔怪的声音并没有很大。这一幕并没有让我觉得不悦,相反,我喜欢这种青丝意气到白发迟暮里的关于柴米油盐的常态。
这是一种生活里虽然不太完美的那一部分,但是也是一对夫妻携手走过的时光剪影。时常,有些责备的背后是对家庭的考量与规划,所以一件小事也会牵系起婆婆的情绪。而爷爷下意识地一言不发,也是对家庭和睦的忍让与退步。两个独立的木块,以爱与时光不断打磨,成为榫和楔,相贴相容在一起。
因为没有带零钱,我扫码的时候发现微信头像是一个小男生的,正当我疑惑之时,婆婆拿出一个发卷的小本子记录下付款金额,我顿时反应过来了,这是她孙子的微信。在网络支付席卷全国各地的这个瞬间,大多数的老人更像是时代丢弃的产物,很难适应新兴的事物,处处碰壁的模样不免让人不断叹息。显然,好的亲情之间的互帮互助已经弥补了这种缺憾。
走的时候,我回头再次观望,几十张形态各异的摊布,就这样摊开几十个家庭背后的人间烟火气。
回家,迫不及待咬开一个馄饨,汁馅的鲜美直接冲破软玉的面皮流淌了出来,动物肉味的脂油与植物自然的清香一急一缓,抵达舌尖的时候,情投意合,互相搀扶,像极了店家夫妇。
从街头的馄饨店到巷尾的摆摊早市,忙碌的人们与寂静的光影,我心上横生波澜,不论岁月如何迁徙,在人间这碗烟火上盛起一茬又一茬生命鲜活的人们,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任何一种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方式。我愿意无数次被没有缘由的阳光唤醒,去街头巷尾,感受烟火的疏朗。
湘南学院大三 鹿郴
我起身开了窗,望着楼底马路上的榕树叶,叶尖还有昨夜的水露,在金灿灿的光中苍翠欲滴。心里冒出个想法:出门去。
我就这样出了门,依旧没有缘由。我仔细蹲下来观察地面,地面不出所料带了一些潮湿的痕迹,水泥路面上的颗粒因雨水冲刷而显得深沉又粒粒饱满。沿着香花大道往前走的时候,路面上铺满了沾满水雾的复羽叶栾的花朵,对着晨光,它底部的脉络在更淡的黄色里愈发清晰。
凭着感觉,我不断地往前走,哪里的光好看,我就往哪里走。
我看见了一幕日子开花的场景。在榕树投下光斑的青砖上,盘腿排坐着皮肤黝黑的大叔,初为人父的中年男子,还有双马尾朝天的女孩……他们在吃馄饨,他们所吃的馄饨,就直接放在门前的凳子上。我十分喜欢这种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无须看顾他人目光,也不必受餐桌礼仪的约束,大口吃着,最后将汤底盖脸饮下,发出满意的咂嘴声。升腾的雾气在榕树间的阳光里断断续续,却又撩人心魄,馄饨的浓香也随之弥漫开来,带来由食物所构成最简单欲望的满足。
我走进店里,再一次瞠目结舌。白领、文艺女孩、潮街男孩……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蝇头小馆里竟然让这一群风格各异的人悄然汇聚在一处。开店的是一对笑脸盈盈的年轻夫妻,价格也十分合心,6元一小碗。实在没地坐了,我打包了两份馄饨,竟然没有收打包费。老板娘将袋子递给我的时候,还特地将塑料袋拧绕成方便提的样子,笑着和我说您拿好,我的心里也变得柔软起来。
继续往前,我走上天桥腹部的阶梯,看到几个卖菜的摊位。只见大大小小的几块布,像大地的补丁静静地躺在阶梯的平缓处,茄子、辣椒、鸡蛋,还有时不时打几声咯的母鸡,就这样,就着金辉色的光,一点一点在这个尘世里开出花来。
卖菜的摊主大多都是饱经风霜的老人,他们佝偻着背,每一条皱纹都在诉说着经历的时间,却无半点生活的仇怨。在众多蔬菜中,我看上一个大爷摊前紫油油的茄子,待我挑拣完毕,他转身递给老婆婆。婆婆拿出了一把老旧的秤,那把秤像是阳光里风扬而起的尘埃,在风的维度里不断见证着生活的每一个小小间隙的重量。
我看见奶奶的秤有一种低斜向下的角度,爷爷见状又往袋子里塞了一个小的给我,婆婆有些生气地噘嘴,“哎,你这个人,不是够了吗?”或许是顾及我在场的缘故,所以显得嗔怪的声音并没有很大。这一幕并没有让我觉得不悦,相反,我喜欢这种青丝意气到白发迟暮里的关于柴米油盐的常态。
这是一种生活里虽然不太完美的那一部分,但是也是一对夫妻携手走过的时光剪影。时常,有些责备的背后是对家庭的考量与规划,所以一件小事也会牵系起婆婆的情绪。而爷爷下意识地一言不发,也是对家庭和睦的忍让与退步。两个独立的木块,以爱与时光不断打磨,成为榫和楔,相贴相容在一起。
因为没有带零钱,我扫码的时候发现微信头像是一个小男生的,正当我疑惑之时,婆婆拿出一个发卷的小本子记录下付款金额,我顿时反应过来了,这是她孙子的微信。在网络支付席卷全国各地的这个瞬间,大多数的老人更像是时代丢弃的产物,很难适应新兴的事物,处处碰壁的模样不免让人不断叹息。显然,好的亲情之间的互帮互助已经弥补了这种缺憾。
走的时候,我回头再次观望,几十张形态各异的摊布,就这样摊开几十个家庭背后的人间烟火气。
回家,迫不及待咬开一个馄饨,汁馅的鲜美直接冲破软玉的面皮流淌了出来,动物肉味的脂油与植物自然的清香一急一缓,抵达舌尖的时候,情投意合,互相搀扶,像极了店家夫妇。
从街头的馄饨店到巷尾的摆摊早市,忙碌的人们与寂静的光影,我心上横生波澜,不论岁月如何迁徙,在人间这碗烟火上盛起一茬又一茬生命鲜活的人们,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任何一种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方式。我愿意无数次被没有缘由的阳光唤醒,去街头巷尾,感受烟火的疏朗。
湘南学院大三 鹿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