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领·反思
文章字数:
□江剑锷
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习作教学永远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传统的习作教学一般采取“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的定向思维模式。其实,这是一种“越俎代庖”的教授方式,用教师的思考与表达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与表达,结果往往是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更加畏惧写作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实践,逐步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采取多维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克服对习作的恐惧心理,通过提高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在习作教学中,笔者提倡将修改习作当作一项重要的能力来培养。好文章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那么,由谁修改才能有效呢?现实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批改编写评语,学生被动接受点评,这种现象并不能使学生的习作得到“真正的修改”,也无法有效提高相应的习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误认为修改习作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就交差的不良习惯,影响了学生习作修改水平的提升。
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改习作,转变为引领和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多年的中高年级习作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并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习作前降低难度,激发兴趣
一般说来,在现行的统编教材中,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要完成八篇习作。为此,在习作教学开始前,笔者会提前降低习作难度,利用小日记、小作文、资料卡等形式,提前分解本次的习作要求和内容,这样可以把这次的习作任务分解开来,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这样的分解会在习作教学伊始,让学生感到轻松很多。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习作准备时间,让他们可以多维度、多方面地安排收集到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轻松理解习作的要求和内容,大大提高写作的兴趣。
提前分解并熟悉与本次习作有关的要求和内容,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习作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分解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根据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一定会有所取舍,从素材的取舍实践中避免离题、偏题,可以锻炼学生的习作选材能力。例如,在完成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七《写信》时,可以结合教师在QQ群或微信群事先联系好的“手拉手”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查找关于“手拉手”对象的家乡环境、物产、习俗等材料,提前为给远方的小伙伴写信积累材料,当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时,会自然而然对其进行筛选。这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整合、分析素材能力,成功完成习作修改的第一步,避免离题、偏题。
二、习作中范例引领,以评促改
讲评习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提高修改能力的过程。首先,讲评树立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其次,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而且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促进学与教的过程效果,不断提高自主修改习作的水平和效率。
讲评课上,首先应该模仿引路:即教师示范改,或者让基础比较扎实、修改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做示范,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让“写作能手”说说自己修改习作的方法与心得,教师随机做补充,特别注意习作修改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制订一系列有法有度的策略,可以借鉴引用名师名家推荐的习作修改方法,也可以在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将文章中巧妙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进行迁移拓展,提醒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以读引改”。
接着可以采用自主评改和合作评改的方式,以评促改。在每一次习作评改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先评改自己的习作,从内容、语句、表达方法等多方面去思考自己习作的优劣,写一个简短的自评。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合作团体,互相阅读习作,评改习作,小组中选出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引导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能直面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学习小组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自然而然地在交流互动中虚心接受。假如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出现意见分歧时,同学之间辩论要有理有据,包容多元。例如,在修改习作《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时,有一个学生写的是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让自己感动的事。同组的学生有的认为,本次习作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写不可以;有的认为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动,看到、听到的事也可以写。争执不下之时,他们向教师求助,最后,师生一起回归习作目标,理解习作要求,共同解决问题。所以,习作修改不单单是老师的事,而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一起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修改习作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提高了习作修改能力。
最后,在自评与小组合作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总评,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共同评价学生的自评小结和互评结果,从而促进其自主修改习作能力提高。
三、习作后及时反思,绽放自信
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所以,习作修改完成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自主修改、合作互助修改以及教师评改后的有效建议,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反馈。在单元习作评改课后,笔者主张让学生对已改好的作文进行系统反思,不断琢磨,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实际修改,譬如错别字、句子的修辞手法、内容的表达方式等,结合已给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首先,保障时间充裕。学生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于是笔者会将反思后的修改习作放到周末,鼓励学生按要求进行修改,重新抄写习作。
其次,要给学生鼓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在明确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目标后,对于学生落实要求认真修改出来的“好文章”要进行表彰,让学生在修改习作的实践中赢得自信,取得明显进步。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失去进步的机会,所以给予恰当的鼓励不但可以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促进其写作水平提升。
习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授予修改习作方法的同时,更要将“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坚持行走在习作修改能力不断提升的道路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写作水平提高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习作教学永远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传统的习作教学一般采取“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的定向思维模式。其实,这是一种“越俎代庖”的教授方式,用教师的思考与表达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与表达,结果往往是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更加畏惧写作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实践,逐步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采取多维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克服对习作的恐惧心理,通过提高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在习作教学中,笔者提倡将修改习作当作一项重要的能力来培养。好文章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那么,由谁修改才能有效呢?现实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批改编写评语,学生被动接受点评,这种现象并不能使学生的习作得到“真正的修改”,也无法有效提高相应的习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误认为修改习作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就交差的不良习惯,影响了学生习作修改水平的提升。
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改习作,转变为引领和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多年的中高年级习作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并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习作前降低难度,激发兴趣
一般说来,在现行的统编教材中,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要完成八篇习作。为此,在习作教学开始前,笔者会提前降低习作难度,利用小日记、小作文、资料卡等形式,提前分解本次的习作要求和内容,这样可以把这次的习作任务分解开来,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这样的分解会在习作教学伊始,让学生感到轻松很多。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习作准备时间,让他们可以多维度、多方面地安排收集到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轻松理解习作的要求和内容,大大提高写作的兴趣。
提前分解并熟悉与本次习作有关的要求和内容,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习作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分解式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根据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一定会有所取舍,从素材的取舍实践中避免离题、偏题,可以锻炼学生的习作选材能力。例如,在完成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七《写信》时,可以结合教师在QQ群或微信群事先联系好的“手拉手”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查找关于“手拉手”对象的家乡环境、物产、习俗等材料,提前为给远方的小伙伴写信积累材料,当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时,会自然而然对其进行筛选。这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整合、分析素材能力,成功完成习作修改的第一步,避免离题、偏题。
二、习作中范例引领,以评促改
讲评习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提高修改能力的过程。首先,讲评树立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其次,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而且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促进学与教的过程效果,不断提高自主修改习作的水平和效率。
讲评课上,首先应该模仿引路:即教师示范改,或者让基础比较扎实、修改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做示范,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让“写作能手”说说自己修改习作的方法与心得,教师随机做补充,特别注意习作修改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制订一系列有法有度的策略,可以借鉴引用名师名家推荐的习作修改方法,也可以在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将文章中巧妙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进行迁移拓展,提醒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以读引改”。
接着可以采用自主评改和合作评改的方式,以评促改。在每一次习作评改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先评改自己的习作,从内容、语句、表达方法等多方面去思考自己习作的优劣,写一个简短的自评。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合作团体,互相阅读习作,评改习作,小组中选出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引导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能直面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学习小组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自然而然地在交流互动中虚心接受。假如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出现意见分歧时,同学之间辩论要有理有据,包容多元。例如,在修改习作《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时,有一个学生写的是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让自己感动的事。同组的学生有的认为,本次习作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写不可以;有的认为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动,看到、听到的事也可以写。争执不下之时,他们向教师求助,最后,师生一起回归习作目标,理解习作要求,共同解决问题。所以,习作修改不单单是老师的事,而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一起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修改习作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提高了习作修改能力。
最后,在自评与小组合作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总评,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共同评价学生的自评小结和互评结果,从而促进其自主修改习作能力提高。
三、习作后及时反思,绽放自信
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所以,习作修改完成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自主修改、合作互助修改以及教师评改后的有效建议,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反馈。在单元习作评改课后,笔者主张让学生对已改好的作文进行系统反思,不断琢磨,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实际修改,譬如错别字、句子的修辞手法、内容的表达方式等,结合已给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首先,保障时间充裕。学生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于是笔者会将反思后的修改习作放到周末,鼓励学生按要求进行修改,重新抄写习作。
其次,要给学生鼓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在明确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目标后,对于学生落实要求认真修改出来的“好文章”要进行表彰,让学生在修改习作的实践中赢得自信,取得明显进步。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失去进步的机会,所以给予恰当的鼓励不但可以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促进其写作水平提升。
习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授予修改习作方法的同时,更要将“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坚持行走在习作修改能力不断提升的道路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写作水平提高带来的收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