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烫菜
文章字数: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我说的“烫菜”与诸位所熟知的“烫菜”,一样还是不一样。
也许是一个东西,也许不是。
这是我家乡的一种小吃。
此小吃遍布县城,价格一律十元,谢绝还价。久而久之,便有了“十元烫菜”之名。小吃这种东西,一要有点滋味,二要省钱,三要省事。省钱是对顾客说的,省事则用于店家。这三个“指标”,烫菜均得满分。滋味,自不用我多舌;省钱,十块也实在不能算贵;省事,那确是最省事不过的:烫菜么,往“锅”里一撂,就好了。
说是“锅”,其实是个桶。一个半人高的亮银不锈钢大桶,盛着半多的汤水,色呈微红,汩汩冒泡,发出顶香的味儿。烫菜置于一个四围皆有孔的食皿里,没入汤中,三五分钟即熟。盛碗中,上浇辣椒油、芝麻酱、醋汁、蒜末,或再加一勺汤。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说烫菜的食材。烫菜的食材倒也不繁:切得薄极的土豆片,白藕片,两粒鱼丸或鱼豆腐,几块可数的豆皮,几截豆肠,寥寥的白菜叶片与菠菜叶片,后添主食。主食就是土豆粉、米线、方便面三选一。我印象中没几个人吃米线,吃土豆粉的也很少,大多是选方便面。每次吃烫菜,我都会递给店家一根火腿肠,要他帮我煮进去,烫菜的滋味便愈加美味。不光烫菜,别的小吃也一样,卖家不反对,甚至欣然于买家自己带食材。
记得那是很小的时候,那会儿我大概还不能解方程式,整天被“鸡兔同笼”所困扰,认为人生最大的烦恼即“鸡有几首且兔有几足”。一个谁也不记得日期的下午,农贸市场开了家食材店铺,推出了许多谁也没见过的“新货”:豆片、豆肠、豆卷、豆腐皮等。豆片和豆卷,小户人家必然是不吃的,太贵;豆腐皮一张两元钱,偶尔可尝;豆肠的价格比豆片豆卷便宜,但又不像豆腐皮那般可以零买。最后是母亲打破僵局,“人家娃娃都吃了,咱娃娃长这么大没吃过,买上一袋又能咋?”那个黑色大杠自行车驮回一袋豆肠的下午,是我童年光阴里一段闪着七色星星的胶片。那天后的每一天,我都是在对豆肠的期盼中度过的,甚至会为了吃几截豆肠而装病。
农家豆肠的吃法,即是煮在“烩汤”里。土豆切片或块,加入一些常食菜疏,佐以粉条、面条,混煮一锅,便是烩汤,陕北黄土坡上最常见的晚饭形式。现在回想起,有豆肠的烩汤,差不多可以算是简易版的烫菜。
高三吃烫菜时,我经常能见到一个姑娘:微胖,个子不高,只一马尾辫用根黑头绳束扎着。姑娘姓白,喜欢穿没有图案的白短袖。她吃烫菜,并不坐在店里吃,而是打包回宿舍或带去教室吃,至于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女孩性格开朗,笑声脆甜,走起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后来相熟了,我们便常一起走。一起去吃烫菜,然后一起回教室。
高考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读大学,彼此便再也没有过联系,我也没有再吃过十元烫菜。算起来,有三个半的年头了。
也许是一个东西,也许不是。
这是我家乡的一种小吃。
此小吃遍布县城,价格一律十元,谢绝还价。久而久之,便有了“十元烫菜”之名。小吃这种东西,一要有点滋味,二要省钱,三要省事。省钱是对顾客说的,省事则用于店家。这三个“指标”,烫菜均得满分。滋味,自不用我多舌;省钱,十块也实在不能算贵;省事,那确是最省事不过的:烫菜么,往“锅”里一撂,就好了。
说是“锅”,其实是个桶。一个半人高的亮银不锈钢大桶,盛着半多的汤水,色呈微红,汩汩冒泡,发出顶香的味儿。烫菜置于一个四围皆有孔的食皿里,没入汤中,三五分钟即熟。盛碗中,上浇辣椒油、芝麻酱、醋汁、蒜末,或再加一勺汤。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说烫菜的食材。烫菜的食材倒也不繁:切得薄极的土豆片,白藕片,两粒鱼丸或鱼豆腐,几块可数的豆皮,几截豆肠,寥寥的白菜叶片与菠菜叶片,后添主食。主食就是土豆粉、米线、方便面三选一。我印象中没几个人吃米线,吃土豆粉的也很少,大多是选方便面。每次吃烫菜,我都会递给店家一根火腿肠,要他帮我煮进去,烫菜的滋味便愈加美味。不光烫菜,别的小吃也一样,卖家不反对,甚至欣然于买家自己带食材。
记得那是很小的时候,那会儿我大概还不能解方程式,整天被“鸡兔同笼”所困扰,认为人生最大的烦恼即“鸡有几首且兔有几足”。一个谁也不记得日期的下午,农贸市场开了家食材店铺,推出了许多谁也没见过的“新货”:豆片、豆肠、豆卷、豆腐皮等。豆片和豆卷,小户人家必然是不吃的,太贵;豆腐皮一张两元钱,偶尔可尝;豆肠的价格比豆片豆卷便宜,但又不像豆腐皮那般可以零买。最后是母亲打破僵局,“人家娃娃都吃了,咱娃娃长这么大没吃过,买上一袋又能咋?”那个黑色大杠自行车驮回一袋豆肠的下午,是我童年光阴里一段闪着七色星星的胶片。那天后的每一天,我都是在对豆肠的期盼中度过的,甚至会为了吃几截豆肠而装病。
农家豆肠的吃法,即是煮在“烩汤”里。土豆切片或块,加入一些常食菜疏,佐以粉条、面条,混煮一锅,便是烩汤,陕北黄土坡上最常见的晚饭形式。现在回想起,有豆肠的烩汤,差不多可以算是简易版的烫菜。
高三吃烫菜时,我经常能见到一个姑娘:微胖,个子不高,只一马尾辫用根黑头绳束扎着。姑娘姓白,喜欢穿没有图案的白短袖。她吃烫菜,并不坐在店里吃,而是打包回宿舍或带去教室吃,至于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女孩性格开朗,笑声脆甜,走起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后来相熟了,我们便常一起走。一起去吃烫菜,然后一起回教室。
高考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读大学,彼此便再也没有过联系,我也没有再吃过十元烫菜。算起来,有三个半的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