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等“冷门专业”何以成为“香饽饽”
文章字数:
曾几何时,考古、文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专业是冷门和小众的代名词,而近年来,却成为一些考生在考虑时的优选。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曾参与发布的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显示,人文专业方向,学生最感兴趣的前3个专业分别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7月16日《工人日报》)
在很多人眼中,文科专业毕业生不好就业,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等专业,更是文科专业中的“冷门”或“小众”专业,甚至成了众人眼中的“天坑”专业,更难就业,成了不少考生避之不及的专业。但近年来,这些“冷门”专业、“小众”专业却变得越来越“热门”。“文博热”如何带热了考古等冷门专业?
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冷门和小众专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头好”,并非偶然。一方面,现在年轻人注重用兴趣来择业,乐于为梦想与兴趣买单,不再只为就业而选专业。另一方面,其实现在诸如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冷门和小众专业,就业并不差,工作也相对稳定。如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相比2012年的3069家,增长了一倍多。文旅部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十四五”期间将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比如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冷门和小众专业,报考的人并不算多,竞争反倒比一些热门专业更小,而且这些专业还存在优秀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努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成绩。看似是一条窄路,实则却是宽广大道。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近年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充分重视,这些都给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再者,“文博热”越来越热,全社会的“文化水位”提高,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水涨船高,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矢志为之奋斗一生的年轻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昔日冷门和小众的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就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满怀热情,投身于推动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这支“生力军”也将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助力。此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引发舆论关注。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其间,有助于防范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危机。
当然,要让这些专业真正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进来。这就需要国家持续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扶持力度,改善从业人员的职称、编制和待遇问题,还要让从业者能够充分感受到职业尊荣感和使命感。让年轻人与这些专业能够“双向奔赴”,形成“良性互动”,这些专业对年轻人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才能持久,这些“情怀满满”的专业才能不仅是“诗和远方”,也能成为“眼前的美好”。
在很多人眼中,文科专业毕业生不好就业,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等专业,更是文科专业中的“冷门”或“小众”专业,甚至成了众人眼中的“天坑”专业,更难就业,成了不少考生避之不及的专业。但近年来,这些“冷门”专业、“小众”专业却变得越来越“热门”。“文博热”如何带热了考古等冷门专业?
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冷门和小众专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头好”,并非偶然。一方面,现在年轻人注重用兴趣来择业,乐于为梦想与兴趣买单,不再只为就业而选专业。另一方面,其实现在诸如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冷门和小众专业,就业并不差,工作也相对稳定。如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相比2012年的3069家,增长了一倍多。文旅部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十四五”期间将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比如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冷门和小众专业,报考的人并不算多,竞争反倒比一些热门专业更小,而且这些专业还存在优秀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努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成绩。看似是一条窄路,实则却是宽广大道。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近年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充分重视,这些都给考古、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再者,“文博热”越来越热,全社会的“文化水位”提高,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水涨船高,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矢志为之奋斗一生的年轻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所以,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昔日冷门和小众的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就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满怀热情,投身于推动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这支“生力军”也将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助力。此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引发舆论关注。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其间,有助于防范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危机。
当然,要让这些专业真正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进来。这就需要国家持续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扶持力度,改善从业人员的职称、编制和待遇问题,还要让从业者能够充分感受到职业尊荣感和使命感。让年轻人与这些专业能够“双向奔赴”,形成“良性互动”,这些专业对年轻人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才能持久,这些“情怀满满”的专业才能不仅是“诗和远方”,也能成为“眼前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