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语文教学的“趣味”之道
□鹿崇涛
文章字数:
  长期工作在特教语文教学一线,不甘于平庸的我,每逢遇见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死气沉沉、虚假热闹的课堂氛围,抑或缺乏创意、高耗低效的学习效果时,不禁扪心自问:如此教学,特殊孩子们真的感兴趣吗?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策略调动学生、改善教学,进而提质增效呢?每念于此,笔者都无比坚信“趣味”是改善语文课堂生态的“金钥匙”,这促使我在这条教改路上孜孜以寻。
   “趣”在形式创新中
  2000年4月济宁市特殊教育优质课评比,学校推荐笔者参加,讲课内容为看图学句“老师正在批改作业,谢金燕轻轻地走进办公室,把作业本放在桌上”。
  怎样才能让教学更加“出彩”呢?鉴于听障学生视觉见长,该句子又是“批改作业”“走进办公室”“放在桌上”的系列化动态演绎,单纯的“图文结合”可能会使教学受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我邀请两位师生在情境中生动演示句意,并用摄像机将场景录制下来。
  讲课时,我先出示教材插图,引领学生理解图意;再整体呈现句子,教读好句子;在突破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句子画面,进而借助视频资源形象感知——边播实况录像边读相关语句。通过角色表演,深化巩固句意,指导生字书写……课例一经展示,即刻引发轰动,尤其是电化教学手段的巧妙嵌入,形式耳目一新,效果显而易见,给全市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现代教育技术其实也并非什么稀罕物,然而全市能在特殊教育课堂中运用的,我应是较早的一位。那一年,我如愿获得全市赛课第一名,“一战成名”!
   “趣”在教材研读中
  备课《我的老师》时,笔者曾被文中的平凡小事触动,对教材主人公蔡芸芝老师产生了好奇心理。伴随着求知冲动,我通过百度找到了想要的图文信息,笔者忽想:学生读了课文是否会有类似好奇?若有学生问起该如何应对?为此我专门制作了一份蔡芸芝老师的图文资料,以备急需。
  课上学生初读课文,果然有人问起了问题,经过询问,班里过半数学生对此感兴趣,我便把课前备好的那份资料及时发了下去。
  凡事预则立。教师备课时对蔡芸芝老师产生好奇,进而试图站在学生立场上反思教学、应对策略,事实证明教学的应对性预设合理且必要。如此教学,教师易于体验成功、增强信心,树立教师威信、拉近师生距离。师生在精神上相遇,在细微的人文关怀中实现生命初始状态的互动,这正是“暖课”的魅力!
  “趣”在学生质疑中
  教材《登鹳雀楼》配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日薄西山,黄河入海”的景象,是学生理解古诗,尤其是前两句诗的重要媒介。课上学生初步了解诗文,仔细看图时,突然有人提出质疑:“老师,这张图画里哪是东、西、南、北?”飞来横“问”,让人始料未及,跟本课内容和预定教学目标毫无关联。是改变教学预设?还是避之不谈?取舍之下,我顺水推舟,调整了教学。
  将这个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大家个个低眉沉思,教室里静得让人心慌。突然,周同学站起来说“我知道,图中太阳的方向是西”!追问其缘由,答曰:“白日依山尽”中的“尽”是“消失”的意思,依着山慢慢消失的太阳一定是夕阳……这样明确了“西”方,其相对方向便是“东”,再结合《社会常识》课程中所学的,定位“南、北”也就容易了。
  巧借跨学科所学知识,学生的疑惑终由学生妥善解决。教例让我愈加坚信:无论是什么课堂,只要善于捕捉和利用智慧火花,都可能“风光无限”。
  “趣”在教材重组中
  教材重组,就是对原教学素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需要。例如培智教材《人行道》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看图学词“隔离栏、人行道、天桥、地道”;二是儿歌“隔离护栏隔车道,行人要走人行道;还有天桥和地道,安全第一要记牢”。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这是一篇很好的安全教育主题教材;但对于多数农村学生来说,“天桥”“地道”等交通设施难得一见,需要对原教材来番“改造”,才能愈加贴近学生生活。
  基于此,笔者先以“红绿灯、斑马线”替换掉课文中的“天桥、地道”,并将原教材儿歌改为“隔离护栏隔车道,行人要走人行道;红绿灯,斑马线,安全第一要记牢”。接着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站于马路旁边,引领学生认知“隔离栏”“人行道”“红绿灯”“斑马线”,带领学生走在“人行道”上,边走边诵读“隔离护栏隔车道,行人要走人行道”;走到十字路口,再指导理解“什么是‘红灯停,绿灯行’”,进而习得“如何安全地横过马路”……
  如此关注细节、深入生活现场,手把手地教学和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将书本知识活化为智力障碍孩子的实际生活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育实践发现:语文课往往不如艺体课更容易受学生欢迎,个中缘由之一,是因为语文课堂束缚了孩子天性,缺乏情趣兴味,故而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至于如何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各显其能的话题。窃以为,语文教师不妨设法给教学加点“佐料”、提升“趣点”,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从而让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