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好 乐:学习的三个层次
文章字数:
□石卫东
孔子是教育家,所以《论语》中与学习有关的内容非常多,许多经典的句子也广为流传,就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仔细考究“学”与“习”两个字的字源、字理和字义,会发现很有意思。
“学”的甲骨文字形是上面有两只手指向下,表示帮助、提携和教授的意思。《尚书》里说:“学,效也”,是模仿、效仿的意思。《广雅》中:“学,识也”,是知识、见识之意。“学”与“识”,便连在了一起。好好学习,就能学到很多知识。没有生而知之的事,也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更没有生而知之的道理。这样,“知、识、学”三者就联系了起来。
再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三者之间,似乎还缺了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桥梁。
这就是“习”。
“习”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小鸟的羽毛,下面是一个“日”字,表示在阳光下反复练习的意思。小鸟反复地试飞,成了习的基本含义。用在人类的身上,就成了“学而习”。《说文》里有:“习,数飞也”,数次飞起,数次飞翔。左思《咏史》更言:“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小鸟入笼也不忘翩翩飞翔,即便频频触壁,也不失其志。这些都指向“习”字字义的侧重点:练习,或者叫习练。学过之后,再反复地练,使技艺熟练。
通过剖析“知、识、学”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发现:从最简单的一个汉字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由外而内,由内而外,深剖细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过程。
我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小背篓”汉字课程的开发就源于此。
与“学”“习”一样,“小、背、篓”三个汉字,也是别有洞天的。 “小”,是针对最微小的知识点,采用思维导图、天女散花的方略进行衍生;“背”,是始终胸怀对知识与技能的不懈渴求,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内化、固化、心化;“篓”,则把以汉字为起点的一路风景尽纳眼中,尽藏胸中,并油然直抒胸臆,表情达意。
分析了“知、识、学”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知、好、乐”的三层逻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为:“知”,是学习之本,是学习的基础。“好”,是学习之心,是学习的动力。“乐”,是学习之神,是学习的目的。
“知”,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就算不学,“知”也会客观、公正而冷静地平躺在那里,或者深藏在那里。它是学习之本,是学习的基础和基本资料。以儿童的学习为例,一开始,他们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小孩子们并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主要是被引导,被诱惑。慢慢地,知识在孩子们的脑子里会越积累越多,学习者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知”这个阶段,不苛求“活”,却要求“牢”。如果浮躁行事,浅尝辄止,那就是浪费时间,荒废光阴。
在浅尝或者深耕的基础上,孩子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有时会发出积极的响应。教育家们经过研究和提炼,就想出来这个词,“兴趣”。孔子没用“兴趣”这个词,他用了“好之者”,“好”其实就是兴趣,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科学知识,一旦有了兴趣,知识的学与习、效果的提与升,都将水到渠成。而兴趣的培养,也不是抄近道、走偏路,它需要经年累月地践行、提炼。从粗糙、粗陋的大缸里,培养兴趣,抽丝剥茧,洗练知识,提取真理。兴趣的培养,受启于知识。但其实它已经跨越了知识,登上了心理发展更高一层的台阶。登上了这层台阶,学习就会越来越坚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与“苦”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成功路上必攀的“山”。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学”与“习”都是持久的功夫。但“学”与“习”的目的,绝不是追求苦,而是在苦中实现人生价值,寻求人生之乐,享受人生幸福。“乐”,就是在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进而用有乐趣的精神去追求更好的效果和结果,这样才更容易产生持力恒久的内驱动力。学习之乐,是“知、好、乐”三重境界的最高层面。
孔子是教育家,所以《论语》中与学习有关的内容非常多,许多经典的句子也广为流传,就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仔细考究“学”与“习”两个字的字源、字理和字义,会发现很有意思。
“学”的甲骨文字形是上面有两只手指向下,表示帮助、提携和教授的意思。《尚书》里说:“学,效也”,是模仿、效仿的意思。《广雅》中:“学,识也”,是知识、见识之意。“学”与“识”,便连在了一起。好好学习,就能学到很多知识。没有生而知之的事,也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更没有生而知之的道理。这样,“知、识、学”三者就联系了起来。
再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三者之间,似乎还缺了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桥梁。
这就是“习”。
“习”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小鸟的羽毛,下面是一个“日”字,表示在阳光下反复练习的意思。小鸟反复地试飞,成了习的基本含义。用在人类的身上,就成了“学而习”。《说文》里有:“习,数飞也”,数次飞起,数次飞翔。左思《咏史》更言:“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小鸟入笼也不忘翩翩飞翔,即便频频触壁,也不失其志。这些都指向“习”字字义的侧重点:练习,或者叫习练。学过之后,再反复地练,使技艺熟练。
通过剖析“知、识、学”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发现:从最简单的一个汉字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由外而内,由内而外,深剖细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过程。
我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小背篓”汉字课程的开发就源于此。
与“学”“习”一样,“小、背、篓”三个汉字,也是别有洞天的。 “小”,是针对最微小的知识点,采用思维导图、天女散花的方略进行衍生;“背”,是始终胸怀对知识与技能的不懈渴求,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内化、固化、心化;“篓”,则把以汉字为起点的一路风景尽纳眼中,尽藏胸中,并油然直抒胸臆,表情达意。
分析了“知、识、学”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知、好、乐”的三层逻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为:“知”,是学习之本,是学习的基础。“好”,是学习之心,是学习的动力。“乐”,是学习之神,是学习的目的。
“知”,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就算不学,“知”也会客观、公正而冷静地平躺在那里,或者深藏在那里。它是学习之本,是学习的基础和基本资料。以儿童的学习为例,一开始,他们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小孩子们并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主要是被引导,被诱惑。慢慢地,知识在孩子们的脑子里会越积累越多,学习者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知”这个阶段,不苛求“活”,却要求“牢”。如果浮躁行事,浅尝辄止,那就是浪费时间,荒废光阴。
在浅尝或者深耕的基础上,孩子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有时会发出积极的响应。教育家们经过研究和提炼,就想出来这个词,“兴趣”。孔子没用“兴趣”这个词,他用了“好之者”,“好”其实就是兴趣,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科学知识,一旦有了兴趣,知识的学与习、效果的提与升,都将水到渠成。而兴趣的培养,也不是抄近道、走偏路,它需要经年累月地践行、提炼。从粗糙、粗陋的大缸里,培养兴趣,抽丝剥茧,洗练知识,提取真理。兴趣的培养,受启于知识。但其实它已经跨越了知识,登上了心理发展更高一层的台阶。登上了这层台阶,学习就会越来越坚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与“苦”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成功路上必攀的“山”。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学”与“习”都是持久的功夫。但“学”与“习”的目的,绝不是追求苦,而是在苦中实现人生价值,寻求人生之乐,享受人生幸福。“乐”,就是在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进而用有乐趣的精神去追求更好的效果和结果,这样才更容易产生持力恒久的内驱动力。学习之乐,是“知、好、乐”三重境界的最高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