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追凉
文章字数:
古代诗人是儒雅、浪漫的,即便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难耐暑热中,依然有好兴致写出许多传神的“颂暑诗”“追凉诗”,言词穿越滚滚热浪,透着丝丝气定神闲。
最会写“热”的当属陆游,它在《苦热》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屋瓦反射阳光,好像火龙飞舞。太阳静静地把汗水赶出来又消灭,遗憾没有翅膀可以飞出尘世之外,只能忍受坐在蒸笼里般的酷热。
和陆游同样感受热浪的元稹则淡定了许多,他在诗中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此诗不只写酷暑,还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的到来,热风扑面。大雨来临之际,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雨下来,门窗上有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长有绿苔。鹰感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此诗题目虽为“小暑六月节”,却能读出季节间流动的丝丝凉意与时光匆匆的迅疾。
而宋朝晁补之笔下的小暑,在淡定之余则多了些令人称羡的惬意:“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在小暑的季节,约上好友,烹上好茶,叙旧海聊,别有一番情味。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与朋友相聚饮茶的闲适安然,哪里能寻得半点的炽热与烦躁?
而我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仿佛是一位养生大家,一袭青衫,轻捋胡须,安然地向世人讲述着养生、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我们现在常说心静自然凉,而白居易在久远的过去就已经知道了。诗人一直坐到“眼前无长物”,自然能感受到窗下吹来的凉风。
当然,也有不怕热的诗人,有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古人深知“烦夏莫如赏夏”,所以诗人说“小暑不足畏”,用上竹夫人,时时处理公务,听竹林鸟鸣,雨打荷叶,傍晚凉爽,闲暇无事,穿上木屐到西厢去。
不管诗人笔下的夏暑如何,热其实一直都在。追凉相较诉热更多了些许温情,其中最能勾起人共鸣的当属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夜晚像中午一样燥热,打开门出来,站在月光下,虫鸣声在密林竹丛中响起,偶尔有点凉快却不是风造成的,是这夏夜的静谧给人微凉的感觉。短短几句,仿佛一下将人带进了幽深的竹林,所有过往的清凉回忆也一并涌了上来。
而秦观的《纳凉》,则堪称追凉诗的经典:“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题意,人们看到的是诗人携杖出户,来到柳外追寻清凉世界的情景。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非常舒适。秦观“倚胡床”以“追凉”,不只是为了解热,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许多诗人的追凉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多表现全力追凉,把情感寄予一个“自清凉无汗”的冰爽世界。
最会写“热”的当属陆游,它在《苦热》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屋瓦反射阳光,好像火龙飞舞。太阳静静地把汗水赶出来又消灭,遗憾没有翅膀可以飞出尘世之外,只能忍受坐在蒸笼里般的酷热。
和陆游同样感受热浪的元稹则淡定了许多,他在诗中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此诗不只写酷暑,还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的到来,热风扑面。大雨来临之际,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雨下来,门窗上有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长有绿苔。鹰感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此诗题目虽为“小暑六月节”,却能读出季节间流动的丝丝凉意与时光匆匆的迅疾。
而宋朝晁补之笔下的小暑,在淡定之余则多了些令人称羡的惬意:“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在小暑的季节,约上好友,烹上好茶,叙旧海聊,别有一番情味。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与朋友相聚饮茶的闲适安然,哪里能寻得半点的炽热与烦躁?
而我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仿佛是一位养生大家,一袭青衫,轻捋胡须,安然地向世人讲述着养生、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我们现在常说心静自然凉,而白居易在久远的过去就已经知道了。诗人一直坐到“眼前无长物”,自然能感受到窗下吹来的凉风。
当然,也有不怕热的诗人,有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古人深知“烦夏莫如赏夏”,所以诗人说“小暑不足畏”,用上竹夫人,时时处理公务,听竹林鸟鸣,雨打荷叶,傍晚凉爽,闲暇无事,穿上木屐到西厢去。
不管诗人笔下的夏暑如何,热其实一直都在。追凉相较诉热更多了些许温情,其中最能勾起人共鸣的当属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夜晚像中午一样燥热,打开门出来,站在月光下,虫鸣声在密林竹丛中响起,偶尔有点凉快却不是风造成的,是这夏夜的静谧给人微凉的感觉。短短几句,仿佛一下将人带进了幽深的竹林,所有过往的清凉回忆也一并涌了上来。
而秦观的《纳凉》,则堪称追凉诗的经典:“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题意,人们看到的是诗人携杖出户,来到柳外追寻清凉世界的情景。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非常舒适。秦观“倚胡床”以“追凉”,不只是为了解热,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许多诗人的追凉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多表现全力追凉,把情感寄予一个“自清凉无汗”的冰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