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家常课“三味”
□鹿崇涛
文章字数: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珍馐美馔各具其味。一线教师的家常课也有“味道”吗?依我看,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是,美食的味道,主要源自感官;而家常课的味道,要用心品味。
  一、趣味
  备课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我对课文主人公蔡芸芝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蔡芸芝老师长什么样?她的工作经历、家庭状况如何?伴着求知冲动,我通过网络找到了需要的资料。满怀着兴奋与惊喜,我忽然又想:学生们读课文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好奇?假若真有人问起该如何应对呢?于是我下载了有关图文,做了一份拓展性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课上同学们初读课文,理清了文章脉络,有人就提出了疑问:“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蔡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爱护学生的好老师,我想知道蔡老师是什么模样的?她的家里都有什么人呢?”我闻之窃喜,慢悠悠地说:“读完课文有同学迫切想了解蔡老师的样貌和家庭,其他同学有没有类似好奇呢?”结果班里半数学生纷纷点头,于是我顺势将课前备好的那份材料发到学生手中……读罢材料学生疑问顿消。
  常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可具体该如何操作?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经历是先自问自省,而后再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心比心”,课堂会因教师“目中有人”而生动起来,同时教师的威信与成就感亦随之增加……一堂让人难忘的课,必会使个体生命鲜活:师生在精神上相遇,在合作中成长,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实现生命初始状态的互动。
   二、生活味
  《爬山虎的脚》讲读临近尾声,学生随口问道:“老师,人们为什么要种爬山虎呀?它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这确实是个好问题,毕竟文中写道:“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既然人们常在学校、宅院种植爬山虎,必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至于具体缘由,我不急着回答,而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找答案,“……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细读文字,从作者笔下的“看着非常舒服”“好看得很”等描述中不难发现:爬山虎可以美化环境,但又不仅限于此。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满是爬山虎的住宅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就可以明白:爬山虎不但能美化环境,还可以遮阴降温。
  引导至此,我再适时补充介绍:尤其在夏天的午后,太阳光照射房屋,会使得房间里愈加闷热;爬山虎就是一道绿色屏障,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因此课文中说“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讲解至此,书本的内容、生活的经验以及爬山虎的功用便能有效串通起来,学生的疑惑自然迎刃而解。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唯有巧妙地将语文学习照进学生生活,并使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才能被拉近,知识的学习才会变得更有动力与活力,更富有烟火气息。
  三、文化味
  当年我学习《三味书屋》,就感觉“题目怪怪的”;奈何老师没有仔细介绍,我也只依稀了解“三味书屋”是间私塾。由于早年“欠账”,教此篇时我对教材作了一番研读。
  初读课文,学生问我:“这个书塾为什么叫‘三味书屋’?”这的确是个好问题!也许不少读者都会有类似的疑惑。
  “三味书屋”作为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本是寿家的三开间书房。至于“三味”的真正含义,历来说法不一。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有人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和点心;还有人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我认为,“‘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种解释强调了读书“为人、为生、为学”的初心,似乎更加接近古代读书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底色。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在这类研讨中生发和延续的,听起来像故事,其实在传承文化!
  家常课即平时上的课,它理应少些匆匆忙忙,多些从容不迫;少些照本宣科,多些随机应变;少些满堂灌输,多些启发对话……教学在预设中放慢脚步,课堂才可能呈现出本色、本味。
  各位同仁,你的家常课是什么味道?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